生命不息,授业不已——记我校老一辈学人徐震堮先生

发布者:丁嘉晖发布时间:2022-05-27浏览次数:134

生命不息,授业不已——记我校老一辈学人徐震堮先生

     期次:第1513期    阅读:220    作者:万姗姗

  “皋兰下,回首处,惜流年。冰壶影里浩荡,秋色接祁连。世故鱼龙百变,光景烟花万里,老骨尚能坚。九节青玉杖,拄到白云边。”这首词的作者为中文系已故教授徐震堮先生。从这些优美的词句可以看到他素朴本色的生命世界。
  徐震堮(
1901-1986),浙江嘉善人,当代著名学者、诗人、翻译家。192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原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文史部,曾任职中学教师;1939年执教于浙江大学;解放后,转入我校中文系任教;1982年担任我校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并受聘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成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修身:清隽苍老,卓然名家徐先生自幼爱好文学,曾受业于章太炎门人朱宗莱和词学名家刘毓盘,学习文字、音韵、训诂、考证和词章。先生生前曾回忆道:“中学时代我受子庚先生的影响最深。”而徐震堮先生所说的子庚先生就是词学名家刘毓盘,为其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那时正好他要刻自己的词集,让我抄写。由此才真正知道什么叫词,于是便经常学做。”此后,进入大学时代的徐震堮先生还曾跟随国学家王瀣、戏曲理论家吴梅,研究诗赋词曲之学。先生所作诗词,曾被国学大师柳诒徵称赞为“清隽苍老,卓然名家”。然而所作数百首诗词,先生从不轻易发表,所著《梦松风阁诗词集》,待其身后才得以出版。

  “入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后,那时,吴宓先生在那里教西洋文学,使我的兴趣发生了转移,从此便爱上了外文书,”先生好读外文,通晓英、法、德、意、俄、西班牙等六国文字。“我看书只是古今中外地乱翻,而且喜欢古代的过于近代的,喜欢外国的又过于中国的,就是因为它们和现实离得更远。”
1928年前后,先生开始学习和使用世界语,向国外介绍我国的古典名著和新文学作品。先生曾先后翻译、审订了《野草》、《鲁迅小说集》和《中国诗歌选译》等作品。著名世界语诗人卡洛柴所编的《九人诗集》、奥尔德所编的《世界语文选》,都收录和选用了徐先生的世界语诗作。徐先生也是被选入《世界语文选》的唯一一名中国人。
  治学:言必有徵、论不虚发徐先生治学严谨,曾表示:“为学,一宜踏实,不可凿空着议,枵腹论文;二宜博览,不可画地为牢、井蛙自大。”论及诗词,先生主张诗贵含藏不露,不可一泻无余;而词品之多有如诗品,远非张綖辈“豪放”、“婉约”二语所能尽。先生还提倡文学研究者不但要“能论”,而且要“能作”。譬如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的人,最好能写文言、能作诗赋,这样,在研究时才能心知其意。

  先生是唐前文学研究的大家,在古籍整理和研究方面,编著宏富。《唐诗宋词选》、《世说新语校笺》等,都被学术界所重视。其中,《世说新语校笺》一书,以其偏重释词、清通简要而别具特色,成为《世说新语》的最佳读本。此校笺本也是徐震堮先生二十余年磨一剑的心血之作。

  论及创作,先生表示可先从模仿着手,由名家以上窥大家,因为名家有阶可拾,有迹可求,容易入门。待入门之后,再向大家学习较易。当然,学大家并非目的,最终还需要“外师造化,内得心源”,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上世纪六十年代,先生在教学之余还兼任了《辞海》的编委及分科主编,审阅推敲,一丝不苟,这种笃实、严谨的作风,为同行所钦佩。

  为师:循然其诱,蔼如其言“半世游身羿彀,不中岂非天幸,中即欲谁尤。”先生文革受到冲击,曾经在《水调歌头》一词中,这样总结自己的前半生,并且告诫自己“芟尽舌端矛戟,忘却胸中泾渭,莫莫复休休。”而等到粉碎“四人帮”后,先生又激动地写下了“迅扫欃枪得未曾,喜看寰宇复清澄”的诗句,认为自己有所作为的时代到来了。之后在
1978年,国家开始恢复研究生考试制度,当时已年近八旬的徐震堮先生招收了自己的研究生,并且亲自走上讲台,为学生们讲授《汉书》、唐诗宋词,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先生用世界语向国外翻译和介绍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也希望这一事业能够后继有人。他曾经对学生说:“你们何不也学世界语呢?希望你们学了,能继承我向国外介绍中国古典名著的工作。”于是,先生让几位外文较好的学生跟他一起学习世界语,并为他们挑选课本,亲自讲解、诵读、批改作业。

  先生还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对喜爱诗词的学生,传授诗词之法;对篇章名目版本感兴趣的学生,指点版本目录学之要;对善长外语的学生,则教授外语。
1983年后,由于体力、视力的急剧下降,卧病在床的徐震堮先生仍然倚榻对学生进行教诲。我校古籍研究所刘永翔教授曾在文章中这样描述自己的老师:“先生生前十分关心中青年文史工作者的成长,循然其诱,蔼如其言,教以道德学问。常谓二者之中,前者为重,若有才无德,其人不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