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閒話:顧廷龍的兩次選擇

发布者:朱 涵发布时间:2020-11-26浏览次数:26

顧廷龍先生一生中有兩次重大的選擇:一次是在燕京大學畢業時,一次是在北平淪陷之後。20世紀30年代初,顧廷龍風華正茂,年富力強,洪業時任燕京大學圖書館館長,聘請他為圖書館採購古籍;30年代末,顧廷龍在燕京大學圖書館已嶄露頭角,葉景葵、張元濟力邀他南下襄助創辦合眾圖書館。在選擇的關口均有貴人提攜,然而並非強人所難,兩次顧廷龍都欣然應命,看似是別人選擇了顧廷龍,其實是顧廷龍選擇了別人。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樂於接收命運的饋贈,從不主動追求什麼,有些人則直面生活,勇於追求,顧廷龍顯然屬於後者。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如果無緣相識,他會創造機會,主動結交,與胡道靜的交往即循此法。1929年春,顧廷龍以優異成績入上海持志大學國學系畢業班插讀,在校刊上看到胡道靜《版匡釋名》一文,視為空谷足音,不待其他機會,當即詢問胡的住址,登門造訪,從此二人訂交終生。交遊如此,求職自不例外。臨近畢業,當時的文學院院長周學章推薦顧廷龍到武漢一所教會學校任教,顧以不善講述且普通話講不好為由推卻,郭紹虞則希望他留在系裡,他也沒有答應,而一旦洪業發出邀請,他不假思索,欣然應承。可見在年輕的顧廷龍的眼裡,教書與讀書不可得兼,而在圖書館任職,日日與古書親近,才符合自己的志趣,讀書即是工作,工作即是讀書。如果說在燕京大學圖書館時,顧廷龍還沒有畢生致力於圖書館事業的志願的話,那麼當他在上海私立合眾圖書館走馬上任,一步步向自己一生事業的制高點邁進時,他一定意識到了自己理想和志趣在圖書館事業上的凝結。1937年日軍侵華,北平淪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紛紛南遷,燕京大學代理校長陸志韋堅持在淪陷區辦學,憑藉教會學校的招牌,暫時保證了自由教學的環境。儘管如此,燕京大學仍不時受到日軍騷擾,南北交通斷絕致使許多同學不能正常返校,昔日的摯友一個個離開了北平,顧廷龍在北平的工作和生活面臨窘境,在葉景葵致信詢問近況時,顧廷龍舉實奉告,在信中一吐抑鬱之情,並透露出南歸之意。揆其原因有三:一是當時北平為日軍佔領,凡是有氣節的中華兒女,無不心懷憤憤,並且四顧「滿目瘡痍」、「朋輩星散」,南歸雖無補於國家,但就個人來說,卻能得以與親友團聚;二是從事圖書館的採購工作,似乎可以多讀書,但殊不知一書經手,有時連序跋也來不及讀,走馬觀花,雖多無益;三是俗務紛紜,不能專心,深恐修名不立。與葉景葵、張元濟二老共謀偉業,正可以解決這幾個困擾,所以樂於辭京抵滬。通觀顧廷龍的一生,面臨抉擇無不積極主動,在選擇到圖書館工作這一生的事業時尤其如此。顧廷龍選擇了圖書館事業,也可以說是圖書館事業選擇了顧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