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蘧常题张謇纪念馆联

发布者:朱 涵发布时间:2021-01-05浏览次数:53

从前濠阳小筑内张謇纪念馆的建成开馆,曾勾起我对多年前一件事的记忆。那是蕴结于心头多年的一个疑团,如今写出来,求助于知情者的解答。

约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上海《新民晚报》不时地刊登有王蘧常先生的《联语偶存》。王先生是我崇敬的国学大师,故对于他的作品也就特别注意。就在198516日登出的联语中,我看到《南通张季直先生纪念馆征联》一题,记得当时是既欣喜又惊讶。喜的是南通张謇能得到大师的品题,而那时人们对张謇的认识绝非今日可比。讶的是作为南通人,且在文化单位工作,竟对张謇纪念馆一词闻所未闻。

为了弄清楚题联之事的究竟,同时也是出于兴趣,我曾向有关张謇研究的部门打听,可竟无一人知道此事。我想,应该是有人与王先生提及,才会有此联撰制的。老先生总不至于心血来潮凭空杜撰这个纪念馆吧?可惜王先生去世已多年,无从请益了。

王先生题联的正文是:

甲午与吾舅易大魁,纬武经文原国器;

辛亥同先师请逊位,鼎新革故见雄才。

联语四句,各有小注,分别为:①甲午清廷试,吾舅沈公淇泉(卫)中首选,先生受特达之知,遂易置焉,舅作《失记》纪其事。舅后任陕西学政,得多士,于君右任其一也。附记于此。 ”是年中日之役,先生力反屈和,颇张正气,故曰纬武。 ”辛亥革命,先生与唐蔚芝师同电请清廷逊位。 ”先生一生最著者为实业,予已概括于鼎新革故四字中,不复特举矣。 ”

有了小注,更有助于人们对联句的理解。其中如概括张謇业绩为鼎新革故就最恰当,这正反映了张謇在时代交替中的作用。而把张謇参与甲午政事称为纬武,也真亏得此老的善于遣词。

联语中还述及两则史事。其一是说鉴于辛亥武昌事起,张謇曾与唐蔚芝(文治)等致电清廷,敦促其顺应潮流,退出皇位。此事已被人们熟知,毋庸赘言。另一事则讲张謇中状元的背景。因为外间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想稍作说明:

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因逢慈禧太后的六十寿辰,清廷特开一恩科考试。经过殿试后,在决定本科考生等次时,诸试官发生了争执。阅卷大臣黄慎之一心想擢拔浙江秀水人沈淇泉(卫),而翁同龢则为置门人张謇于榜首而不遗余力。主考官李鸿藻本也倾向荐沈,后来却因同考官汪鸣銮的一番话而改变主意。原来,在此4年前,为庆祝光绪帝开始亲政,也特开一次恩科考试。而该科应试的沈淇泉因答卷极受考官赏识,被预拟为第一,并已得到光绪帝的首肯。谁想就在张榜前夕,沈接到母亲病危的急电匆匆回里,非但到手的状元未得,即一般进士也成虚妄。守孝3年后沈淇泉又来赴考,但此试的性质实同于对上次的补考。正因为有此缘故,汪鸣銮即提出:沈淇泉本应是前科状元,这回乃因母丧而来补试,如给他点了状元,人们将会认为新科试生中没有状元人才。这话讲得理直气壮,于是张謇才得中状元,而沈则中得第二甲第二名,这就是所谓的易大魁”——状元被调换。易大魁之事使沈淇泉颇为不满,他曾写《失记》专记此中变故。因涉及许多京师名流,此文长期秘而不宣,直到沈去世后,原稿被其外甥王蘧常先生得到,才渐渐流传开来。王先生在联注中特别提及于右任出自沈淇泉门下,意在说明沈也非毫无作为之流。

王先生除学术外,其高古盘郁的章草书也在书法领域独树一帜,据说日本人还把他视为当代的书圣。可惜当初未能有缘请他把此题联笔之于纸,现在只能空存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