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蘧常师百十周年诞辰

发布者:朱 涵发布时间:2021-01-05浏览次数:41

王蘧常先生离开我们已二十余年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我1943年至1946 年在无锡国专沪校学习,亲受先生教诲。毕业后又多次到先生寓所拜谒,在先生亲切的话语中受益良多。他是我一生中最尊敬的老师之一。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 年被派往上海搞党的城市秘密工作。组织上要求我进入大学,以学生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经过调查研究,了解无锡国专沪校比较理想,校长唐文治、教务长王蘧常两位先生都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1943 年暑假,我终于考进这所学校,感到无比高兴和荣幸。

众所周知,为了抗日,当年唐校长不顾年老体弱,亲率师生向大后方迁移,辗转到达广西桂林。终因水土不服,只能转道香港返沪,于是在孤岛上海创办国专沪校,聘王蘧常先生任教务长,主持全面工作。当时,王先生实在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但他不怕困难,挺身而出,下决心在唐老夫子的指导下一定要办好国专沪校。当时无锡国专沪校就是凭着唐、王两位先生的崇高声望,赢得社会的支持。学校聘请到许多知名学者来校任教,使学生学业大有长进。但是,当时遇到的困难很多,最突出的是政治环境十分险恶。1941 年太平洋战争开始,日寇占领租界,敌伪滥施淫威,威胁利诱,要学校向他们屈服。这就需要有理有节地与之周旋。另外,当时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给学校经济收支造成极大困难。王先生1940 年坚不出任汪伪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长之后,为保持民族民节,毅然离开伪交通大学中文科教授工作岗位,时称反伪离校六教授,影响很大。为此,王先生收到了汪伪特务装着子弹的恐吓信。这一去职,王先生不仅要承受因无经济收入全家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要承担政治上的巨大风险。对此,先生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了民族大义,他早已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外。在如此艰难的时刻,王先生为了学校不向敌伪当局登记而暂时改名为国学专修馆。抗战胜利后,桂校复员,迁返无锡复校,王先生受唐老夫子重托,全面负责这项工作,顺利完成了复校的光荣任务。在工作进程中,王先生殚智竭虑,不辱师命,表现出高度的事业责任心,为恢复无锡国专的正常教学秩序作出了卓越贡献,之后,随着内战的扩大,社会经济面临崩溃,政府少量的补助,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开支。对于经费拮据,王先生则八方奔走,向同情国专的社会热心人士募捐。他还曾向上海80 余位书画家征集作品,展览义卖,获得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有所收益,而且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义卖之举,正反映了当时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的一个重要侧面。

王先生是我国当代的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博学多识,能诗善文,长于对联,著作宏富;又是书法大家,海内外所称之大王小王,大王即王羲之,小王为王蘧常,因而王先生被尊之为当代王羲之。他言谈从容,言简意赅,有时又非常诙谐幽默,且饶有情趣。王先生讲课不事空论,讲究实学,身体力行,继承和发扬国专的教学传统。如讲授先秦诸子,每讲一家,先选列这家著述原文,而后旁征博引了汉以来名家的注释论析,再表达己见,其要点在于确切理解原文。他曾说,要研究一家学说,如果对其著作不甚了了,理解不深,那还谈得上什么研究呢?我们在听他讲授《诸子学派要诠》时,感到只有坚持反复阅读原著,认真听课,自会融会贯通,豁然开朗,学有所得,有渐入佳境之感受。解放以后,组织也一再强调要我们学马列原著,这同王先生当年教导我们学习诸子学派的方法完全一样,在实际学习中得到启发很大。

回首往昔,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不仅受到王老师传道授业的教诲和他崇高人格力量的熏陶感化,使我终身受用;更使我想起在地下革命工作时期,每当我遇到敌人追捕,情况危急之时,我曾不止一次地到王先生寓所隐蔽,然后转移脱险。每一次我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时,总是受到先生和师母的热情接待,亲切关怀,给予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不仅是帮助一个学生摆脱追捕困境,更是先生师母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同情和支持。此情此恩,我是终生不忘的。

今天在纪念王蘧常先生诞辰一百十周年之际,我只有更好地学习他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终身,保持晚节,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