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永安不能忘记的著名作家

发布者:徐 婷发布时间:2021-06-15浏览次数:132

   施蛰存(1905年11月-2003年11月),出生于杭州水亭址学宫旁赁屋。学名德普、名舍、字蛰存,取《易经》“龙蛇以蛰,以存其身”之意 。后改名施青萍,笔名安华、李万鹤等。施家世代儒生,家道清贫。其父名亦政、字次于,浙江仁和县学生,清末秀才,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文牍。其母名喻调梅,苏州人,家世居住杭州。


  施蛰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写心理分析小说著称,着意描写人物主观意识的流动和心理感情的变化,将主观感觉融入对客体的描写中去,并用快速的节奏表现病态的都市生活。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等篇,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学界向有“南施北钱”说,“施”即施蛰存,“钱”即钱锺书。

  1922年他考进杭州之江大学,次年入上海大学,开始文学活动和创作。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旬刊。1927年回松江任中学教员,1928年后任上海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编辑,参加《无轨列车》、《新文艺》杂志的编辑工作。1929年10月,施蛰存24岁时与比他大一岁的陈慧华女士结婚。1932年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成为专业文艺工作者。

  因为他与鲁迅的争议和他主编的《现代》杂志中的“第 三种人”的论争,使中国文艺界对他误解较深充满一种神秘感。“洋场恶少”是鲁迅给施蛰存的骂名,因为这个恶名,施蛰存几十年吃尽了苦头,随后销声匿迹,这是鲁迅所始料不及的。这也是人们 对施蛰存的误会之一。这件事情源于人人皆知的1933年10月发生的鲁迅与施蛰存关于《庄子》与《文选》的论争。论争之前,施蛰存与鲁迅曾有过很友好的交往,曾共同商量拟定了一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由“第一线书店”出版。施蛰存还为鲁迅所译的卢那卡尔斯基著作中插图的铜版画像制作尽心尽力。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为鲁迅“北平五讲”开辟专栏,为弄到照片资料四处奔波。施蛰存还在《现代》冒险,刊发了当时其他编辑部不敢刊发的鲁迅重要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

  施蛰存在他主编的《现代》杂志上从第一期开始就隆重推出戴望舒的诗,并在《望舒草》的广告词中高度评价望舒的诗说:“戴望舒先生的诗,是近年来新诗坛的尤物。凡读过他的诗的人,都能感到一种特殊的魅惑。这魅惑,不是文字的,也不是音节的,而是一种诗的情绪的魅惑。”戴望舒去巴黎留学时,正与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热恋,并定了婚。戴望舒与施绛年难舍难分,后来的分离演绎了一场文坛爱情悲剧。1935年,施蛰存应上海杂志公司之聘,与阿英合编《中国文学珍本书》。1937年以前,除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时期写作散文。此后,在云南、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多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1940年10月22日,施蛰存由上海乘船来福建永安。途中撰写《适闽家书》记录一路的艰难的风雨行程。11月9日抵达福建省临时省会永安。应福建教育厅郑贞文之聘,在永安霞岭福建中等师资养成所任教,期间作诗《居榕城三日写其风物得八首》。施蛰存和永安改进出版社主编黎列文的关系也很好,一些作品时有发表。是年,译著《薄命的戴丽莎》再版。1941年3月,时年37岁。在永安教学闲暇作《永安山居》诗四首。1942年,施蛰存在闽西长汀厦门大学任教中文系副教授。创作了精美的散文《栗和柿》,以平实的目光投向社会的低层。1945年3月,由永安赴三元,改任江苏学院文史系教授,薪水四百元。同年4月,翻译英国诗人劳伦斯的诗数首。写诗《三元传柑里寓斋卧病作》。5月,译作《私恋》(又名《毗亚特丽思》),由上海言行社重版。六月,撰写《怎样纪念屈原》,刊登于《南方日报》。7月,为译作《称心如意》出版作引言。作诗《题三元杨氏废苑》。8月,翻译奥地利显尼志勒《爱尔赛之死》,由南亚复兴出版社出版。写诗《闻罢兵受降喜而有作》四首。10月,译作匈牙利莫尔纳《丈夫与情人》由福建永安十日谈社初版,印行一千册。12月,作诗《治装北归赋寄荪簃》。随江苏学院复员,从福建三元回上海。 

    施蛰存虽离开永安,但对这块闽中山水东南熱土仍寄以厚望。是年,翻译作品奥地利显尼志勒《自杀以前》、东欧诸国短篇小说集《老古董俱乐部》、德国苏德曼剧作《戴亚王》、波兰显克微支《战胜者巴尔代克》,均由福建永安十日谈社出版。

  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和永安等地方文史资料上,对施蛰存在此期间的活动情况很少提及。永安作抗战时期的东南文化中心,施蛰存在这里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我们应该为历史上施蛰存的到来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