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作者 | 类型 | 出处 | 年份 | 查看 |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赵树理与施蛰存文艺观比较谈 | 杨迎平 | 期刊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5期):4-8 | 2007 | |
“洋场恶少”与文化传人之辨:施蛰存与鲁迅之争正名论 | 王福湘 | 期刊 | 鲁迅研究月刊,2013(第2期):4-11,16 | 2013 | |
“心画心声总是真”-论施蛰存《梅雨之夕》的心理探寻 | 徐苏奕 | 期刊 | 北方文学(下旬刊),2013(第5期):1-2 | 2013 | |
“新感觉派”的“异端”与“他者”——施蛰存与川端康成的类同性论析 | 胡希东 | 期刊 | 贵州社会科学,2006(第6期):106-108 | 2006 | |
“我还是我”,人格依然——忆施蛰存 | 黄伟经 | 期刊 | 民主与科学,2006(第4期):48-50 | 2006 | |
“我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文学大师施蛰存先生 | 李欧梵 | 期刊 | 当代作家评论,2004(第2期):4-5 | 2004 | |
“微妙超言说”的感觉——施蛰存散文《雨的滋味》赏析 | 王珺子 | 期刊 | 语文学刊,2001(第5期):27-28 | 2001 | |
“文坛回春”的艰难历程——从1980年代文学史中的施蛰存说起 | 汪巧秀 | 期刊 |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第4期):62-67 | 2016 | |
“施蛰存先生百岁华诞、徐中玉先生九十华诞祝寿暨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 期刊 | 文艺理论研究,2003(第6期):97 | 2003 | ||
“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施蛰存与弗洛伊德理论 | 杨迎平 | 期刊 |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5期):65-70 | 2008 | |
“审判”、缅想、守望——论施蛰存小说中的乡土文化内蕴 | 王亚斌 | 期刊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3期):59-62 | 2006 | |
“施青萍”时期的施蛰存:以《最小》报为中心 | 徐晓红 | 期刊 | 现代中文学刊,2009(第6期):117-118,55 | 2009 | |
“两个女人”间的挣扎——试析施蛰存《梅雨之夕》中男性“自我”与“本我”的关系 | 夏小凡,黄德志 | 期刊 | 名作欣赏,2014(第20期):55-56 | 2014 | |
“魔道”碰壁之后:论施蛰存后期小说的人性主题 | 高燕 | 期刊 | 怀化学院学报,2009(第10期):84-86 | 2009 | |
“恐惧”与“恐怖”:施蛰存与爱伦·坡荒诞小说比较分析 | 翁菊芳 | 期刊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5期):26-29 | 2008 | |
“立文字”之禅与禅之“不立文字”——析川端康成和施蛰存 | 马佳,陈励 | 期刊 | 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第2期):43-51 | 1994 | |
“和而不同”──论施蛰存与中国新感觉派的关系 | 杨依婷 | 期刊 | 语文课内外,2018(第20期):306,308 | 2018 | |
“活时代”的文艺“玫瑰”——施蛰存四十年代后期编辑活动考 | 王宇平 | 期刊 | 新文学史料,2006(第4期):54-59 | 2006 | |
“关系网络”中的施蛰存 | 金理 | 期刊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第11期):13-32 | 2015 | |
“故事”的传统与现代:从施蛰存的两组小说而感 | 帅晨晨 | 期刊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第2期):45-51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