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心 1908—1966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原名循钺,又名圣悦、鼎声。江西南昌人。1927年肄业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曾任《现实周刊》、《自修大学》主编,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教授、民进中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汇报》特约主笔,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他在上海大学求学时,就开始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和现实问题。著有《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初编》、《全国总书目》、《人民文豪鲁迅》,译有《社会主义辞典》。其论文汇集成书的有《李平心史论集》、《平心文集》等。1933年出版的李著《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学术界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部专著。该书包涵著作者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开宗明义地提出变历史学为历史科学。认为:“历史学在现今已不能单纯地看作一种记载的科学了。自从新的历史观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础以来,历史学就担负了一种极大的任务,它不仅要记述人类与自然斗争及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过程中的种种活动,而且要说明此种活动之历史条件与原因,解释历史上各种重大变动的因果关系,以及指示在何种情况之下,一种旧的社会为新的社会所代替。”新的历史观,“不只是那种以帝王、圣贤、英雄为中心的专门记载朝代兴亡治乱的历史体系,要从新历史学的领域中深排出去,即是那种重于人类文化生活的记载,而不能说明文化兴衰递嬗的全过程的历史编制,并不能合理存在了。”说明他所理解的历史科学,既不同于封建历史学,也区别于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关于历史科学工作者如何开展研究工作,他认为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研究中国近代史,要从世界的整体中来考察,在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中求其特有的发展规律。他说:“中国历史是全人类历史的一部分。研究中国史如果目的仅仅在要使我们依据一种狭隘的民族观念来发扬所谓‘国粹’,或记忆许多兴亡治乱的事情与民族英雄的伟业,那简直是在和历史开玩笑。实际上,我们研究中国史的主要任务,乃是要考察中国社会在全人类历史上的一般发展过程中特有的发展路线,同时解释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变,如民族的分合斗争,社会形态的递嬗变化,等等——发生的原因与其成果,说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相影响。只有这样,中国历史才能成为人类一般历史的交流,才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民族的内在变化与外交关系,而变成我们有用的知识工具。”这一从世界整体中考察中国历史,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求其特有发展规律的方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历史研究中运用,对建设和发展历史科学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新中国成立后,他虽然主要精力用于中国古代史与古文字学的研究,但也十分关注史学理论的研究。当人们只注意生产关系,而且把它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不断反对所谓“唯生产力论”,已经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妨碍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时候,他敏锐地觉察到这个问题,连续在报刊上发表了十论生产力的学术论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社会主义时期生产力内部矛盾、生产力自身运动的规律,以及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所规定的范围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科学论述,自成一家之言且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还针对历史研究中一些歪曲历史和历史之义的倾向,发表了《漫谈清官》、《循吏、清官、良吏的历史评价》和《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循吏、清官分析批判问题》等文,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的辩证统一,对于克服“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简单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