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教学规律 提高教学效果——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

发布者:陈枝清发布时间:2020-10-23浏览次数:27

《人民日报》1979.02.18 03版  作者:肖关根


最近,记者访问了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请他就如何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问题,谈谈看法。

  刘佛年同志刚从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会议回来,我们是在他的办公室里开始这场谈话的。
  问:目前,在部分中小学学生中存在着学习负担过重的情况,学生、家长、教师都有反映。在争取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形势下,这种现象是不是不可避免的?
  答:前一个时期,特别是高校考试改革以后,大家注意抓教学质量了,一些重点学校考试抓得更紧一些,出现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情况。有人说这只是少数学校的现象,多数学校不是过重。这也可能是事实。但如果不及时引起大家注意,这种现象还会变得更严重、更普遍。随着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学校将普遍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这就普遍要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并尽可能避免发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情况。据我所知,这个问题世界各国在一定时期都发生过,社会舆论,家长意见,学生要求,都在向学校施加压力——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学生进入高等学校。这就逼着学校加重教学负担。许多国家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对我们来说,提高教学质量是普遍的要求。但城乡各类中等学校,由于条件不同,任务不同,提高教学质量并不都表现为提高升学率,更不能因为一抓提高升学率就增加课时,多布置作业,频繁地进行考试、测验。这种加重负担的办法是一种习惯势力的表现,不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宜采用。
  另一种方法,就是要研究掌握教学规律,用较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我们提倡这样做。
  问:要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我们的实践和国外的经验,哪些做法是应该总结推广的?
  答:这个问题一下子系统地讲清楚很难,那要讲教育学了。老的教学方法哪些可以用,新的又有哪些,需要由教育界的同志们来作认真系统的研究。过去我在文章和谈话中提到过几个方面,是作为举例说的。今天要谈,就再举两个例,谈点意见。
  一是因材施教。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原因,是教学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个班上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是很不一样的,教师怎么教是个大问题。去年以来,有的学校采取分快、慢班的办法。这个办法在学生程度相差比较大的情况下才适宜采取。一个学生在某一个时期进步比较慢,在另一个时期由于某些原因又可能进步比较快,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不宜按程度把班分死。而且在同一快班或慢班上,程度不齐的现象总是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照顾程度好的,则程度差的或中等的必然感到负担过重;如果照顾了后者,前者又会感到吃不饱。所以教师对他们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布置作业,从作业题中选择浅一些的韪给程度差的学生做,使他们通过做作业也能掌握基本知识。对程度好的学生则给他们难一些的题目,让他们多动动脑筋,甚至看一点参考书才能答出来。课外辅导也可分为两种,一是给程度差的学生补课,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另一种是给程度好的学生补课,加深、扩大一些知识。这种办法在有些国家已经很普遍,有的甚至把对程度差的学生和优等生的辅导课分别列入课程表。我们国内也有些教师这样做,但不够普遍。如果能推广,也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二是严格要求。讲到严格要求,就容易把它与加重负担看成一加事,其实是两回事。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一条就是严格要求。不对学生严格要求,他就不会进步,那是害了学生。严格要求意义有好些方面。如在预习、上课、复习、做作业、做实验等方面都要求一丝不苟,讲究质量。同时,学习内容、作业内容都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喜欢有一定难度的东西,太容易的东西反而引不起兴趣。我们师大在附小和附中做语文十年一贯制的试验,其中一条就是增加课文的篇数和难度。这种做法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成绩提高了,但是并没有增加学习负担。当然,这必须是在因材施教基础上的严格要求。
  我们说的严格要求,是说要让学生学会多动脑筋,认真严肃,锲而不舍,不是要搞很多习题和作业。现在的负担过重往往是注入式的上课,机械性的习题过多,既增加了学习时间,又枯燥无味。减轻负担,不是降低要求,相反,要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学习要求,适当增加难度。学生受到严格的训练,程度提高了,能力增强了,学习负担就不会过重。
  问:现在有经验的老教师比较少,多数教师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规律?
  答:有经验的老教师会运用一些教学规律,但有些同志往往讲不出道理来。所以老教师要提高运用教学规律的自觉性,把自己的经验加以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年轻教师更应努力学习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希望有关报刊杂志今后经常宣传好的教学经验,结合实际讨论有哪些教学规律是大家可以实行的,哪些是某些学科中应该注意的,帮助青年教师能从中学到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深入理解和学会运用教学规律。只要一开始就做有心人,认真学习,是可以比较快地掌握教学规律的。
  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然后才是掌握教学方法的问题。许多国家很注意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英国的学校校长不脱离教学,法国的校长是从最好的教师中挑选的。他们能指导初任课的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我们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要组织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青年教师,自己也应该亲自帮助青年教师,通过实践掌握教学规律。
  问:有的学校和教育部门经常对学生进行考试和测验,而且广泛收集国内外的试题让学生去做,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答:教师或有关领导大概是出于一个想法,认为我校的学生试题做得越多,将来参加统考时碰中题目的机会就多一些,就能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题目。另一个情况是,前一段在宣传中比较多的宣传某某学生在竞赛中得优秀成绩,赞扬他平时做了几千道习题等等,好象习题做得越多越好。我在《文汇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做习题是需要的,但数量不宜太多。多多益善的想法,不是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来考虑的。世界上的题目是无穷无尽的,但它又是可以分类的。如果能选择一定数量的各种类型的典型题目让学生做,并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以后遇到没有做过的题目也能得心应手了。
  考试,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考试题目得活或出得死,对学生学习有完全不同的影响。现在一般考试还不大注意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对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来说,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题目有一般的做法,如果学生用了一个创造性的做法,就应鼓励,应给他加分。现在能通样做的还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