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江苏省武进县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流亡四川。翌年考入中央大学,就读于师范学院国文系。1942年毕业后,先在一所中学任教,第二年到当时迁到重庆的交通大学任教,后随交大到上海。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调该校中文系任教至今。1957年以后,开始发表文学评论方面的文章,较有影响的有:《论“文学是人学”》、《〈雷雨〉人物谈》、《作家、批评家、批评》和《管窥蠡测——人物创造探秘》等。新时期以后,发表《曹禺戏剧语言艺术的成就》、《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艺术创作的生命与动力》等作品,并出版了《〈雷雨〉人物谈》、《论“文学是人学”》和《文学的魅力》、《文学心理学教程》等文集和专著。1979年加入中国作协。
发表在1957年5月号《文艺月报》上的《论“文学是人学”》是他的著名的长篇论文,该文发表后立即引起文艺界的注意,作者因此受到了批判。《论“文学是人学”》一共谈了5个问题:文学的任务、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文学批评的标准、各种创作方法的区别和关于人物的典型性与阶级性。作者认为谈文学最后必然要归结到作家对人的看法、作品对人的影响上。这就是上面5个问题的统一基础:文学作品的任务在于影响人、教育人;作家对人的看法,作家的美学理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就是作家的世界观中对创作起决定作用的部分,就是我们评价文学作品的好坏的一个最基本、最必要的标准,就是区分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的主要依据;而一个作家只要写出了人物的真正的个性,写出了他与社会现实的具体联系,也就写出了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