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泰斗王元化先生二三事
宋连庠
王元化夫妇与作者(右一)合影
钱钟书(右五)与王元化(右三)等“文学组委员”合影
蓝云母女
“青山红杏”诗
《送柏山上路》
黉天墨韵
赠予作者的墨宝
给作者的新年祝福
历尽沧桑、暮景灿然的九旬诗翁叶元章大兄,读拙作《卢元悉尼飞鸿》(7月8日《徐汇报》)后,给我的回信中,除欣忆当年“诚明文学院”学长、传统诗词大家、语文(首批)特级名师卢元校友“半个多世纪的深情厚谊”外,又于信尾处念及当年去吴兴路“拜望王元化先生”之温馨情景:“往事历历,如在眼前”云云……
元章大兄之忆,又勾起我对亦师亦友的学林泰斗王元化的怀念。岁月如流,光阴荏苒,王老师戊子春归天迄今,已有五个春秋了。爰作斯文以怀之。
王元化一名之来历
祖籍湖北江陵的王元化之名,是由他的同乡前辈曾兰友所起。曾兰友是王元化的外祖父桂美鹏的连襟、武昌文化大学校董、基督教圣公会武昌“圣三一堂”首任堂牧、一代名医曾宪九之父。王元化的祖父母与父母均系虔诚的基督徒,他家居住的武昌陶家巷,就在圣三一堂旁边。王元化一家人作礼拜与各种宗教活动,均在圣三一堂进行。王元化的洗礼仪式就是由曾兰友在圣三一堂主持的。王元化前面是三个姐姐“王元霁、王元美(姐夫为戏剧家杨村彬)与桂碧清(从桂月华母姓),作为天赐麟儿,这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是极为欣幸的大事,大家都认为得起一个好名字。当时,王元化的外祖父已去世,所以,王元化的父亲王芳荃郑重地烦求道德文章堪称楷模的曾兰友为自己的儿子起个嘉名。
曾兰友经过精细推敲,很慎重地取好“王元化”一名,并释其义云:“从《周易》中取出‘元化’二字,每字四画,加上姓氏,共十二画,寓意以耶稣十二门徒为学习榜样。另一方面,《周易》上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愿这个孩子持恒久之道,代圣人立言。”今就王元化先生追求真理、穷且益坚、卓荦一生、立德立言观之,曾兰友诚可谓先知先觉了!王元化十分珍爱自己这个嘉名,用了一生,从未改过。
化名教国文 赋诗诉衷情
庚申1920金猴之年,出生于武汉的王元化的中小学时期,随父母在北平书香馥郁的清华园中度过,感受到儒雅的人文熏陶。丁丑1937年七月七日抗战爆发,王元化流亡上海,一方面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一方面以“王少华的化名”为掩护,在储能中学担任高中国文教师。据88岁的老报人姚芳藻大姐,在其新书《踏上荆棘路》中忆道:王元化“是我在储能中学的最年轻的教师,只二十来岁吧,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王先生教我们《文学概论》,他不但教理论,而且对当时一些名作家和文学名著,如对张爱玲作品,和美国小说《飘》等,都加以评析,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欣赏水平。”“他还为我们导演过罗曼·罗兰的话剧《爱与死的搏斗》,对了几次台词后,他忽然无影无踪,不要说是导演,连学校也不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才知道:原来储能中学是地下党办的,教师中有许多都是地下党员,日本宪兵队注意到这所学校,有的教师已经被逮捕了,王先生只能立即离校。”
乙酉1945年秋抗战胜利后,王元化在中共地下文委宣传组负责文艺工作时,还在当时的《联合晚报》主编过《夕拾》副刊。因执笔并发表一篇就“美国兵杀害三轮车夫臧大咬子一案的不公审理”而“痛斥奴颜婢膝的检察官是‘走狗的走狗’”的犀利杂文《丑》,“惹下了祸事”,被迫离开上海,北上北平,一面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一面执教国文于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今北方交通大学),并因潜心于“《文心雕龙》创作论”之研究,而问学于廿年代父亲的“清华”同仁汪公岩(字鸾翔)教授。公岩夫子乃晚清名士朱一新高足,学养精深,讲授《离骚》,全读古音,当年清华校歌歌词:“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即出自此公之手。丁亥1947年春,王元化随父亲芳荃公陪公岩夫子,出宣武门,游崇孝寺,得见一幅该寺珍藏之《青松红杏图》长卷。据该寺主持云庵和尚称:绘者为明末一武将,国破后,皈依佛门,法名智朴,又号拙庵禅师。该卷幅间绘一僧人,一童子,一青松,一红杏,以寄抗清忠奸不两立之意。卷末附有清末至民初一代名家朱彝尊、翁同龢、陈寅恪……留下的题跋,曾国藩亦题了七律一首,诗的大意为:“红杏”今已花繁枝茂,借以歌颂清廷。素秉“风飙以悍,气锐以刚”的楚人血性的王元化读后,遂愤题小诗云:
青松红杏两相持,公意渊深耐细思。权贵不解孤臣意,千秋宝卷染瑕疵。
廿七岁的王元化当时就能即兴吟出这样的诗句,足见其诗学与人品之卓尔不凡。信然也。
诗之二,作于己亥1959年秋,当“胡风冤案”难友、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部长彭柏山(原名彭冰山)被“刺配”青海时悄然赋就的。许是为免再惹祸端,当时并未送给柏山,却是在乙巳1965年秋的“文革”前夕,彭柏山由厦门大学“谪迁”河南农学院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途经上海,在皋兰路元化寓所时,王元化用铅笔写在一叶纸片上,面奉柏山兄的。这首倾诉当时悲天悯人的郁愤情怀的《送柏山上路》云:
边城风雪锁春寒,千里荒漠万里山。墨翟有感哭歧路,老聃无意出函关。豪情都作断肠梦,岁月渐摧鬓发斑。心事茫茫谁堪诉,问君更得几时还?
短短八句,泪血凝成,有情人诵之,能无“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之感乎!
为了不再被文字牵连,不愿再给任何人的生活添麻烦,柏山还是将这首肝胆相照的好诗付之一炬:纸片瞬间成灰,诗却珍藏心底,后来他给元化的信中,就引用过“豪情都作断肠梦,岁月渐摧鬓发斑”的共鸣句。熟料三年后的戊申1968年4月3日,彭柏山就遭到迫害,惨死于郑州。难怪柏山之幼女、电影导演彭小莲至今仍不忍将元化叔叔题赠给她的这幅“足以勾起噩梦般沉痛往事”的墨宝悬之壁间了。故而本文特配王元化“丙子1996年秋月书赠(原新文艺出版社老同事王敏之子)大象世兄、张炼女士俪正”的直幅一条,以飨读者诸君。
又:丁未1967年夏,王元化的岳母汪毓秀仙逝,生性慈蔼的老太太,在逆境中一直善视元化与张可,从不吝啬自己的关爱,故而,王元化视她为自己的第二位高堂。天伦哀恻,悲痛难已,王元化泣赋《为亡母汪毓秀送丧途中》五古一首,其开头几句为:“龙华送葬日,阴雨昼如晦。踽踽道路上,老少衔同悲。”诗原题于“日记”,后被诬为“影射当时政治环境暗无天日”的“黑诗”,遭到批判,才“示众”于大字报上的!于“放言不禁”之今日,再回首当年“文革”那“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之时世,真个是沧桑巨变,“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矣!
亦师亦友情深谊厚
“博通文史儒玄学”的学林泰斗王元化宅心仁厚。辛酉1981年,否极泰来、德学双馨的61岁的王元化先生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文学组成员”。当年初夏,晋京赴会,期间,“文学组全体委员”,在京西宾馆的花园里合影存念。留影时,鉴于钱钟书是大学者、又长己十岁,王元化遂谦逊地站在钱先生的后侧,不料钟书先生却使劲将王元化拉倒自己左侧稍前处……后来,王元化老师对我谈到“钱钟书谦让之美”的细节时,双眸满含着由衷的敬意……
谦诚又满身“猴气”的王元化,长我九岁,本为师辈之人,然蒙先生不弃,以忘年交相许,在向友好介绍我时,总是谦云:“宋老师,我在储能中学教国文时的前后同事!(丙申1956年到甲辰1964年我亦任教于储能)”常说得我挺不好意思的。因先生之寓与我衡山路住处望衡对宇,故常去吴兴路看望先生与师母,并留下共餐,无话不谈。还记得庚午1990年我与储能高介刚老师以及王大象兄等,带着礼物,去拜贺先生的七十大寿,并偕先生与师母合影留念。你看先生和师母的笑容是多么粲然可掬呀!那天,我们还品尝了师母张可精心烹制的乡下浓汤,因罗宋汤之味实在太香醇了,我喝了一碗后,又不见外地添了一大碗……事隔廿余年,至今似仍齿颊留香,真个是一汤难忘啊!
先生一生雅爱京剧,乃皮黄之行家里手。曾应求为黄钧与徐希博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之《京剧文化词典》,写了一篇题为《关于京剧与文化传统丛谈》的代序云:“一百多年来,京剧在民间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影响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先生在这篇文论中,观点鲜明、学融古今、令人信服又饱含情采地论述了京剧艺术“虚拟性、程式化与写意型”的基本特征,及其博大精深又雅俗共赏的醉人魅力,并不无隐忧地直诉胸臆:“京剧改革还是应当遵守梅兰芳说的‘移步不换形’这一原则,虽然梅先生生前为此遭到浅人妄人的责备,但真理毕竟是真理!”善哉其言也!
甲戌1994年秋日的一天下午,天高云淡,金风劲爽,上海电影文艺沙龙举办的“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京剧请唱活动”,除沙龙主人秦怡外,还有名伶或名票李炳淑、杨华生(偕夫人宋小琴),程之(偕夫人郭葆璟)、蒋天流、冯奇、马骥、秦绿枝、曹可凡……难得的是年逾古稀的学者型影人孙道临也在程之京胡伴奏下,高歌了一段老生戏,赢得了满堂彩。一曲唱罢,道临刚在沙发上坐定,不料此时,素爱国剧的王元化将一份与夫人张可一起研究莎士比亚的文稿,递给了知音道临,恳请道临赐教,老孙接过文稿,欣然接受了王元化的诚意,此刻,坐在王、孙中间的老诗人,剧作家白桦(原名陈佑华),见情亦不由得含笑盈盈了,正在一旁的我,见此鲜遇之情景,遂托起相机,按动快门,迅捷地摄下了这一“翰墨留香”的美好而恒久的“瞬间”……
先生十分关切有志青年的早成英才。先生稔友、曾任中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与市文化局副局长蓝瑛之女蓝云,是先生离休后的人文秘书。蓝云的爱女莫娇,是位育中学的有志女生,深为元化爷爷喜爱,那年大概是1996年吧,为关心娇娇的高考,先生特嘱我这个“前后同事”,去和莫娇聊聊高考作文。记得那天下午在康平路蓝家,娇娇饶有兴趣地谈起自己“绘制精美贺卡”的魅人香味,真个是“雅俗共赏,乐在其中”也。亦巧,那年高考作文题为《我的财富》,娇娇遂熟练地选取“乐制贺卡”这一“文化财富”为题材编缀成文,因切合题意,又有些特色,故语文的成绩还不错,考入了名校“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工业设计系”,勤巧苦学五个春秋,毕业后,在改革开放的骀荡春风拂煦下,又留学法国,赢得了2007年“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喜讯传来,让病中的元化爷爷欣慰十分!
为继续告慰元化爷爷与张可奶奶的天国之灵,莫娇今年在取得了“团市委高端创意人才”誉称之后,又以讲师身份带着系里三名学生赴瑞士、挪威、丹麦与芬兰等国,商讨今年下半年“同济偕北欧四国联合举办的创意设计展览会”的相关事宜,然后娇娇还要趁便回到巴黎母校,去探望常在念中的恩师与老同窗们……
可以想见,当永生天国的元化爷爷与张可奶奶,欣悉他们的孙女娇娇,在同济与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奋发蹈厉多年,已成长为业绩斐然的干才时,该是何等的舒心快慰呀!
岂料人生无常,祸福难测,丁丑1997年我因病疗养于清雅的西郊,在先生关爱下,幸得中医妙手与适当锻炼,未二年,一度瘫痪的右手又能笔耕,遂复我诗文抒怀之乐。应我之求,先生特于已卯1999年夏,以刚柔相济、洒脱自如的行书,将少时诗作《丁亥春观崇敬寺青松红杏图》,“临风挥翰”成直条一副赐赠,细赏墨宝,忻见诗的第三句尾的“意”,已改作“恨”,一字之酌,既与次句中之“意”不重,又增添了感情色彩,殊妙!
又幸得先生等良师益友的建议与鼓励,我耗时数月,将“文革”后散见于报刊图书的诗文作品,裒辑成一部卅余万言的自选集,敬烦冯子与邓伟志二师冒暑代序,书名“黉天墨韵”。元化师闻讯喜道:“连庠,你的书,读者会喜欢看的!”并为题写书名以贺,迨拙集于壬午2002年底,由学林出版社推出后,《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劳动报》等媒体均有专文以记,赢得读者欢迎,根据此书的作品与我五十余年的创作实情,经老作家峻青(原名孙俊卿,孙儒杰)与散文家伊人(原名房善荣房延军)的介绍,于丙戌2006年加入向往已久的上海市作家协会,海内外至爱亲朋闻讯皆大欢喜!为了续此好梦,诗文笔耕不辍,又于癸巳2013本命年初,作为“上海老作家文丛第三辑”,又一卷廿七余万言的诗文集《夕照飞霞》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面世,诚为又一曲“盛世文化大发展”之佳音也!
可惜的是先生已于戊子2008年春,因肺癌而归天,我与几位元化先生的“忘年交”,均认为:“若不是乙未1955年因受‘胡风冤案’牵连而于厄难中,抽了廿余年劣质卷烟,而积下对双肺之戕害(尽管‘文革’后毅然戒烟多年),王先生是决不会只活了88岁就仙逝的!”据悉:王元化的父母均寿逾九旬,近日去世的元化三姐桂碧清,就是以九七高龄才羽化登仙的!
然而,己未1979年元化幸获“平反”后,沐浴在骀荡春风里,荣任了市委宣传部部长,意惬心舒,妙笔生花,著作等身……为永念先生,乙丑2009年,母校华东师大成立了“王元化研究中心”,陆晓光教授主编的七十余万言的《清园先生王元化》(华东师大版)的出版,亦幸矣哉!该书文图双美,装帧精雅,宜于珍藏,读后,深感元化教授高尚的人品,浩然之正气,等身的文论与不朽之英名,必将永垂青史,昭如日星!爰以《寿星明》一阕咏之。
耿耿丹枕,沛然正气,真理追求。仰参天翠柏,风雨难撼;拔地苍松,霜雪何忧!穷且弥坚,老当益壮,果硕花蕃乐自由。轻舟泛,幸折腾永逝,蔗境优游!
情园遗韵长留:喜元化中心春满楼。品书香意蕴,华章锦绣;金题玉躞,珍影风流。永念贤师,常怀益友,一点灵犀系九州。诗文久,与南山比寿,万世千秋!
(作者系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