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 ———纪念陈涵奎教授诞辰100周年

发布者:朱 涵发布时间:2022-05-12浏览次数:97

永远的怀念

 ———纪念陈涵奎教授诞辰100周年

    期次:第1656期    阅读:135   


1991 年在陈涵奎教授(右)家中

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学生拜访陈涵奎老师

        著名的电子学家陈涵奎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今年 11 8 日是他的100 周年生日。他是我五十多年前读研究生时 可敬的指导老师,他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他对 我的谆谆教诲令我永生难忘。我时常怀念着他……我是1962 年读物理系四年级时分入微波专业的,当时同 学们都不愿意去微波专业学习,因为听说微波理论抽象难学, 数学复杂;大家都愿意去比较具体实用的电子线路专业。陈涵 奎教授那年亲自给我们讲授了一门微波理论课,他在第一堂课 就给我们介绍了微波技术在工农业和国防上的应用,介绍了我 国刚起步的微波事业的发展前景,他的介绍唤起了同学们对微 波的兴趣。在介绍微波的基本理论时,他善于深入浅出地把抽 象的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记得在讲述电磁场在金属导体附近 的边界条件时,他把磁场强度比喻为一个爱躺不爱站的懒汉, 也就是说与地面垂直的分量为零;而把电场强度比喻为一个爱 站不爱躺的勤快的汉子,所以与地面平行分量为零。同学们被 他的精彩讲课吸引住了,后来微波成了不少同学的终身职业。
  大五的时候,我们做毕业论文。我的论文题目是“用耦合传 输线理论求解矩形弯波导的特性”,陈教授担任我的论文指导 老师。我遇到的难题是:虽然我的师兄已经推导出了一个高次 的耦合传输线方程,但是用常规的方法得不出方程的精确解 来。我苦苦思索了一个多月,多次碰壁,后来在陈教授的支持 下,我采用试根法,大胆尝试,自己动手构造数学解,最终取得 了成功。陈教授高兴地对我说:在科研中要多思考、敢试敢闯, 才能成功。
  陈教授在理论上有很深的造诣,但他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 践。在我1963 年微波专业研究生入学的时候,他送了我一句 话:“理论离开了实践就失去了生命力,实践离开了理论就走不 远。”他十分重视理论,开了几本微波方面的英文原著书单让我 阅读,每周和我讨论一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英文水 平。他给物理系高年级学生讲授微波理论课时,指派我当助教, 给同学们答疑和上习题课,通过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我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他同样重视实验,鼓励我向教研室的 能人张锡年、安同一、殷杰羿和储) 子等老师学习实验技术,增 强了动手能力。在研究生第三年,他还让我到亚美电器厂去做 8 毫米测试系统的毕业论文,用理论解决研发中的问题。

      1966 6 月,就在我准备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文革”爆 发,陈教授被隔离审查。次年,我被分配工作,先在军垦农场下 放劳动,接受再教育两年多,后被分派到秦岭山区偏僻山沟里 的一个三线研究所工作。我们中断联系达六年之久。由于山沟 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一切工作和生活用品都需要从山外 带入,研究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效率很低,我的心里蒙上了 阴影。
     1973 年,邓小平复出以后,我和陈教授恢复了正常联系。 1976 年底他对我说,“世界各国发展很快,我国却耽误了10 年, 太可惜了,要抓紧赶上去。我们一定要实现周总理的理想,在 2000 年建成四个现代化的强国。”当时陈教授已经60 岁左右, 但他像年轻人一样,抖擞精神,努力工作。微波教研室当时办了 一个油印的刊物,反映教研室的科研动态,陈教授常寄给我阅 读。每期都有陈教授以“ HK”为笔名写的文章。我印象最深的 是,几乎在每期,他都要十分准确地提醒大家现在离2000 年只 有多少天了,这反映了他希望祖国赶快强大起来的迫切心情。 师母巣志华老师告诉我,陈教授每天清早五点不到就会起床, 他眼睛不好,要利用晨光多看一些资料。老教授的干劲深深鼓 舞和感动了我。
  改革开放后,陈教授先后邀请了国际著名的微波专家美国 工程院院士戴振铎、美国工程院院士哈林登和英国皇家学会院 士柯伦来母校讲学。每次讲课前他都通知我,可是我因为工作原因,往往不能参加。他事后都会把讲义寄给我,收到讲义后 我总是感到一股暖流,感到老教授对我的莫大关怀。虽然工作环境不理想,但是我要向陈教授学习,努力工作。1981 年,美国著名天线专家约敦教授访华,送给陈教授一本新版的 IEEE 标 准《天线测试方法》。他立即打电话给我,说我们国家还没有天线测试标准,问我能不能翻译出来,并请张锡年教授把书寄给 了我。我立即和我所天线专家高效杰同志一起利用业余时间 合作翻译了此书。该书中译本在1983 年由标准化出版社出版,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天线标准化工作。1984 年,电子工业部在制订我国天线测试标准时,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参照 IEEE 标 准。
      1982 9 月,我有幸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2 届 欧洲微波会议,正好陈教授也被邀请参加,我们在异国重逢。我亲耳聆听了他宣讲的《中国的微波辐射安全标准》和另外一篇论文。当时我国改革开放刚刚揭开序幕,中国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很少,而且参加者往往因为英语口语不过关,很少发言。陈教授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专家展开学术讨论,增进了 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中国的微波辐射安全标准受到各国代表的重视。会议快结束时,陈教授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为了让国 内的同行了解世界微波发展的动态,要我写一篇题为“从12 届 欧洲微波会议看当前微波发展的动向”的文章。这个题目不太好写,但是我还是尽力写了草稿,最后经过陈教授认真修改,逐 字逐句推敲后定稿发表,推荐给了国内微波界。

我在一个搞天线和馈源的研究所工作。80 年代国际天线界 出现了一种频率复用新技术,技术指标要求很高,当时只有三四 个国家掌握了这种技术。所里让我负责带领几名年轻人攻关,因 为仪器设备落伍,加工拖拉,我感到很费劲。陈教授在电话里得 知我在攻关,给我打气,“多想办法,一定要钻研下去,你会成功 的!”1987 年我们成功了,我们的系统通过了国际通信卫星组织 的入网验证。我写的两篇论文在全国微波会议和杂志发表,受到 国内同行重视,陈教授非常高兴,专门打了一个电话向我表示祝贺。
     1993 年到1997 年,我到美国盐湖城犹他大学当高级访问学者,在生物电磁学实验室工作。他多次寄信给我,叮嘱我要好 好学习国外的先进科研经验,为国内所用。我回国后他还特别叮嘱要把我写的一篇反映国外电磁辐射安全标准和生物电磁 学研究的报告在杂志上发表。
    2003 年到2008 年,我应聘在西安海天天线公司负责从法国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多探头移动通信天线测试实验室的工 作,并进行研制开发,起初工作并不顺利,有些波折,但是经过努 力,最终取得圆满成功。他来信鼓励我说:“晚年能在海天公司工作,发挥专长,是令人欣慰的事。”2009 年到2012 年,我先后在华为通信公司和京信通信公司担任专家顾问。他说华为是一个 了不起的企业,要我虚心学习华为的开创精神,他还特地叮嘱 我,每个人的知识面是有限的,“顾问只能管自己熟悉的事情,不熟悉的事情不要过问”。这反映了他实事求是的作风。
  陈教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喜欢养花,喜欢旅游,喜欢 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1982 年在赫尔辛基,我陪他参观了赫尔辛基大教堂。1991 年在西安,我陪他参观了兵马俑。我也是个旅游爱好者,近年去过30 多个国家,并做了许多旅游幻灯片, 给亲友分享。2010 年后,陈教授因为跌倒骨折再也不能外出。 据他的女儿说,在华东医院,他特别喜欢看我的旅游幻灯片, 打印了厚厚一叠,还推荐给病友看。
  我和陈涵奎老师相处五十多年,在他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一 股强烈的爱国精神,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努力用自己 的知识为祖国服务。他非常关注国际微波界的发展动态,但是 更关心微波理论在实践中、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他是一个学 风严谨的人,发表文章的时候,字字推敲,实事求是,不容许有 半点弄虚作假的行为。他是一个优秀的师长,他关心学生胜过自己的子女,时时关心着我们的成长和进步,敦促我们为祖国 作出更多的贡献。陈涵奎老师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我要永 远学习他的优良品质。我虽然也已年过古稀,但我要为微波事 业贡献自己的最后一点余热。
陈锡斌
  (作者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9 研究所研究员,我校 物理系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