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陈彪如先生对经济学科建设的贡献

发布者:朱 涵发布时间:2020-09-29浏览次数:152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中心https://news.ecnu.edu.cn/5b/be/c1851a89022/page.psp)

陈彪如先生逝世已经十三个年头了,他对我校经济学科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陈彪如教授1951年院系调整后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直到2003年春逝世,在师大整整工作了半个多世纪。作为他带教的青年教师和同事,我与他共事四十七个春秋,交往甚密,许多事鲜为人知,深深感到有责任把他的贡献公布于众。

带教青年教师,培养教学骨干

彪如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带头人。1952年秋他第一个给政教系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开创了我校经济学科建设的先河。以后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陈先生上课不多,他对经济学科建设的主要贡献是培养青年教师,先后带教过三批青年教师,我是他第一个带教的青年教师。

  1956年春,我从中文系党总支调回政教系,安排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当助教,任党支部书记,并兼系团总支书记。系领导安排我跟随陈彪如先生进修,老老实实当学生。陈彪如先生指导我进修两门课:一门是钻研马克思巨著《资本论》,另一门是自学《经济学说史》。陈先生要求我写详细的读书笔记,每周交给他批阅。他批阅得很认真,指点我光摘录不行,要理解后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我按他的指导逐步改进,一年中整整写了三大本《资本论》读书笔记,使我在年轻时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学基础。

  同时,陈先生还指导我写论文,进行科学研究。1957年初,在我写出论文《关于定息是否是剩余价值的一点意见》交给他评阅时,他提出两条指导性意见:一是写科研论文一定要有创新见解;二是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注重应用。在当时的环境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陈彪如先生指导我要创新,这是何等的理论勇气!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指明了科研和应用的关系,更是科研的方向性关键问题。在他的指导下,我作了修改后,他又把我的论文推荐给《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7年该刊物第三期刊登了我的这篇一万多字的论文,使我成为政教系青年教师中第一个公开发表论文的教师。而他给我讲的科研的两点指导性意见,成为我终身受益的指针。

  1956年9月,系里安排陈彪如先生给历史系学生讲授政治经济学,我是他的助理辅导教师。陈先生讲课极为认真,讲稿写得很详细,条理十分清楚,受到学生广泛欢迎。1956年正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高潮的一年,我被党总支委派为具体联系高级知识分子陈彪如先生,并提供尽可能的服务。每月两次发工资、每周一次《参考消息》报纸,都由我及时送到他家里,而陈彪如先生对我精心指导,使我在一年中得益匪浅,成为一生中重要转折点,为今后的教学科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此以后,我和陈彪如先生建立了经常联系,而他常常给我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

陈彪如先生带教的第二个青年教师是朱彤书。1959年系里决定开设外国经济学说史课程,安排朱彤书主讲这门课,为准备开课,指定陈彪如教授指导朱彤书进修。陈先生抓了两条:一是阅读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西方经济学家原著;二是到外语系进修英文,以便读原著。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朱彤书很快掌握了这门学科,后来发展成为我校西方经济学的专家教授。

陈彪如先生带教的第三个青年教师是李述仁。在20世纪60年代初,陈先生带领陈誉、李述仁成立了一个世界经济研究小组,收集国外资料,开展研究,写作论文,成果显著,先后在《解放日报》发表论文3篇,帮助李述仁后来发展成为我校研究世界经济的专家教授。

  陈彪如先生带教的三位青年教师,后来都成为经济系的骨干教师和专家教授。

开创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先河

陈彪如教授1946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西方经济学基础深厚。解放后又钻研《资本论》,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他真正的专长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可贵的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对西方经济学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批判地吸收其科学成分,为我所用。在19世纪50年代中期,他出版了两本研究性著作:《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和《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批判》,被国外专家赞誉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介绍凯恩斯主义的第一本书,是中国出版的有关凯恩斯文献中最详细的一本。”同时,他又以翻译西方经济学名著的形式,客观地介绍西方经济思想,包括菲歇尔的《利息理论》、狄拉德的《凯恩斯经济学评述》等9部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代表作,共270万字,为我国经济学界研究、批判和借鉴西方经济思想作出重要贡献,也为后来国内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了铺垫。

创建经济学专业,建立经济系

  华东师大经济学科薄弱,长期以来只是在政教系下面设一个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开设一门政治经济学课程。文革以后拨乱反正,1977年招收本科生时,在陈彪如等人的提议下,在政教专业内从第三年开始分为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专业方向,又从1979级开始,由专业方向上升为专业,政教系开始设立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专业,适应专业的需要相应课程也逐步增开,如《资本论解读》、《经济学说史》、《世界经济》、《企业管理》、《统计学》、《会计学》等新课逐步建设,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充,从10多名增加到30多名。

  同时,陈彪如先生又创建了国际金融专业,198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成为华东师大最热门的专业,师资力量也不断加强。

  1984年夏,在陈彪如先生等人的提议下,经校部批准正式建立经济系。陈彪如教授担任第一任经济系系主任。这时他已73岁高龄,但仍坚持正常上班主持工作,引领经济系工作大发展。全系建立经济学专业、国际金融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三个本科专业。同时开展对外合作建立基建财务信用和物资管理两个大专专业,为上海市建设银行和物资局培养人才。学生总数上升到300多名,并开始招收研究生,建立世界经济博士点,国际金融、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世界经济四个硕士研究生点,招收30余名硕士生,建立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经济学说史、企业管理、国际金融五个教研室,成立了国际金融研究所,到1990年时全系教师已达60多名,学生数上升到500多名。经济系成为全校大系。

创建国际金融专业,培养第一批博士生

  早在1960年,国务院曾派人找陈彪如教授牵头开展国际金融研究,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深入开展。1977年文革以后,陈彪如先生立即开展国际金融研究,先是在80年代初成立了世界经济研究室,建立硕士研究生点,接着又建立世界经济博士研究生点,在全国招收了第一批国际金融博士生。他带领一批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率先开展国际金融研究,创立了国际金融学科体系。1988年出版《国际金融概论》,荣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以后又陆续出版《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汇率研究》、《国际金融市场》、《国际经济学》等专著,为中国金融体系建设、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出谋划策,作出了杰出贡献。

  更可敬的是,陈彪如先生还悉心哺育精英,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建立一支国际金融教学和研究队伍,如陈琦伟、张志超、潘英丽、连平、黄泽民、冯文伟等博士,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综上所述,陈彪如教授是我校经济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国内国际金融学科的开创者和领军人,是享誉国际国内的著名经济学家。

  在陈彪如先生逝世以后,我校经济学科又取得了重大发展,业已建立经济与管理学部,下设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统计学院,学科规模和质量都取得重大进展。“喝水不忘掘井人”,我们要沿着陈彪如先生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进,把我校经济学科建设成国内一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