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

发布者:陈枝清发布时间:2020-09-29浏览次数:203

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

秦 玲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学习、宣传讲授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培养和造就建设人才,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我校政治教育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了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过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创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学在高校中尚属新兴学科。新建立的华东师范大学于1952年在政治教育专修科设立了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教师仅有9人,其中教授2名为陈彪如、贾开基,贾开基任教研室主任。陈彪如1952年秋主讲第一届政教专修科的政治经济学课程。1953年第二届政教专修科的政治经济学由夏东元主讲,1954年第一届政教系54级本科的政治经济学课由贾开基主讲。贾、夏两位老师于1955年调离政教系。在年青教师中,除曹宁、王月桂是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科班出身的,其余是由教育系毕业生转行过来的。多数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熟悉,都需要进修提高。按教学计划规定,公共政治理论课也必须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但因缺乏教师开不出来。

1956年是重要的转折点,补充了大批教师。刘克敏从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毕业回校任教研室主任,赵先甲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回校任教;同时从中国人民大学分配到华东师大政教系的还有葛素珍、梁光纬、朱彤书等毕业研究生。此外,1956年夏,又有5位从北京师大、东北师大政教系毕业生分配到我校政教系当助教,陈伯庚又从中文系党总支调回政教系,这样,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扩充到16名教师,本系政治经济学专业课及外系公共课政治经济学课全面开设。

1957年至1958年政治经济学课程处于停顿状态。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形势相对比较稳定,政教系恢复开设政治经济学,全校文理科也普遍开设了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队伍也进一步得到扩充。1961年后黄礼新、黄强华、吴贤忠、顾雪生、李述仁、赵春华等调到政教系,政治经济学教师队伍恢复到15名。教材也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改为使用于光远、胡绳、苏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姚耐、蒋学模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材。由此,我校政治经济学学科初步建立起来。

二、改革开放中学科建设的大发展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校政治经济学教师积极开展社会经济调查,参与全国性和上海市的经济理论研讨会,认真开展科学研究,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学科建设得到极大的扩展和长足的发展。在专业方面,从经济学专业扩展到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再到旅游经济、信息经济、会计、统计、会展、MBA专业等10多个专业。课程设置从一门政治经济学课,扩展到门类齐全的几十门课程。组织形式方面,从一个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发展到经济系、国际金融系、工商管理系、房地产系、信息系、会计系和统计系等8个系。1993年建立商学院、金融统计学院。2016年建立经济与管理学部,下设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统计学院、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如今经济学科已成为华东师范大学重点关注的学科。

三、陈彪如早期培养的经济学科人才

陈彪如教授在我校整整工作了50个春秋。从第一个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开始,著书立说,介绍评述西方经济学说,创建经济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建立经济系,在国内率先开创国际金融学科,并招收国际金融博士生,建立世界经济博士点,为华东师大经济学科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带教青年教师,培养教学骨干,是他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贡献之一。

陈彪如带教、培养的第一个青年教师是陈伯庚。陈伯庚19557月毕业留校担任政治经济学助教。陈彪如是他的指导教师,他指导陈伯庚进修两门课,一门是钻研马克思的《资本论》,另一门是自学经济学说史。他要求读《资本论》时写详细的读书笔记,每周交给他评阅。开始时陈伯庚写的读书笔记摘抄比较多,陈先生对他说,光摘抄不行,要理解后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按照先生的要求,陈伯庚刻苦钻研,在一年中写了三大本读书笔记,为其日后的发展提高打下了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同时,陈彪如还指导陈伯庚搞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强调指出,写论文一是要有创新,二是要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研究。在先生的指导下,1957年陈伯庚写了一篇《关于定息是否是剩余价值问题的一点意见》论文,有一万余字,先生认真评阅并提出修改意见,改好后,又推荐给学报发表。这是政教系青年教师中第一次公开发表论文,也是陈伯庚创新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开始。

陈彪如带教的第二个青年教师是朱彤书。1959年政教系准备开设外国经济学说史,决定由朱彤书主讲,由陈彪如指导。陈先生要求朱彤书一要认真阅读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西方经济学家的代表性著作;二要到外语系进修英文,以便更好学习原著。在先生的精心指导下,朱彤书很快掌握了这门学科,陆续主编了《政治经济学辅导读本》《杜尔阁的经济学说》《近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西方经济思想辞典》《马尔萨斯经济思想研究》《西方经济学名著介绍》等专著和教材,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作出不少成果。

四、科研创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政治经济学繁荣昌盛的黄金时期。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指导下,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破除禁锢、解放思想的热潮。接着又掀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热潮和改革开放大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经济学的大繁荣局面,我校政治经济学教师也积极参与了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探索。

(一)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向结合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学,又要重视基础性理论研究,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黄强华编写出版了《<资本论>难题解答》,为《资本论》这一经济学巨著的普及作出了重大贡献。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没有现成的理论体系可循,老师们在认真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同时,围绕改革开放展开理论研究,积极参与经济理论研讨。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商品经济理论、按劳分配理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等。1978年朱彤书发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文。陈伯庚、梁光纬、秦玲等参加了全国性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开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新课,把科研成果溶入教学中去,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由此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如秦玲1993年获国家教委“曾宪梓教育基金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多次获华东师大师德标兵、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优秀教学奖等奖项。

(二)坚持科研与社会调查相结合

社会调查和实践是理论创新之源,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1978年春教研室组织教师到上海海洋渔业公司调查,陈伯庚和沈仲棻一起写成了《上海海洋渔业公司实行航次超产奖的调查》一文,发表在《经济研究》1978年第11期上。陈伯庚曾参加国家农委农村经济问题嘉定调查组,重点调查农产品成本与价格问题,用大量事实论证农产品成本上升,价格必须相应调整,调查报告发表在《中国农业经济问题》杂志上。同时又从理论上概括写成《我国农产品价值形成的特点》一文,分析了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的成因,提出如何缩小的政策措施,为国家物价部门所采纳,在80年代连续几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1985年陈伯庚、梁光纬和黄银柱赴深圳调查,发现并总结了深圳价格改革的经验,写成了《深圳特区价格改革的启示》一文。结合政治经济学教学经常组织学生下工厂、下农村、下基层调查经济问题,在硕士研究生课程中专门开了一门社会调查实践课,通过调查提高了本科生、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如77级经济专业成立了一个农村经济研究小组,下乡调查写作论文,两年中4个小组成员共发表了7篇论文,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都发挥了专业学科的优势,为经济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1a

秦玲(中)与79级学生在上海自行车四厂进行收入分配调查

(三)坚持科研为改革开放服务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经济理论的创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1980年开始,教研室陈伯庚、许耀钧、秦玲等老师积极参加全国和上海市理论研讨会。如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研讨会,按劳分配理论研讨会等。陈伯庚、吴贤忠提交的《衡量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标准是什么?》一文,被《光明日报》选中在该报刊登。1984年在中央作出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后,积极参加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讨论,在《学术月刊》发表《经济体制改革与生产关系的层次性》《计划浮动价格》《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新思路》等论文,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计划的市场调节”“政资分开”等观点为改革出谋划策。

(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方向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伟大的革命,是政治经济学科建设的灵魂。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发布以后,我校政治经济学教师积极参加宣传和研究。陈伯庚、秦玲、张永岳等在校内外作了多场关于市场经济的宣传报告和讲课。经济系开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课程,教研室教师围绕市场经济理论发表了大量科研成果。如陈伯庚发表的《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型企业制度构想》《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融合探索》等,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论等新观点,被教育部选中参加研讨会,并荣获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宣传研究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五)坚持专题研究,承担市重点课题研究项目

1990年承接社联根据江泽民同志提出的17个“七五”规划重点课题之一,从“工农业协调发展问题”的课题研究任务,陈伯庚、彭金官、张永岳教授等执笔完成,并扩展为《中国工农业协调发展研究》一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又承接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任务,由教研室陈伯庚、秦玲、张永岳、彭金官参与研究完成,提出“个人收入分配多元化”“建立工资集体设谈判制度”“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等创新观点,受到好评,成果收入市委宣传部汇集出版的《经济发展研究》一书中。这些科研成果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服务,又丰富了学科的内容,推动了教学,促进了学科建设。

五、探索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之路

如何使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是面临的艰巨任务。我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教师在不同时期曾参与主编或编写全国性的五部政治经济学教材。

()参与编写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材(上海本)1959年春天,为了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提出要编写中国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当时全国有十几个省市响应号召组织编写,主要有北京、上海、天津和湖北等地。赵先甲、陈伯庚参与了上海本教材的编写。赵先甲和陈伯庚承担“第七章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的起草执笔任务。19619月,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供财经类专业和文科专业使用,1963年又根据当时新情况修改出版了第二版,先后印刷了几十万册,为华东地区各高校普遍使用,一直用到1966年“文革”前。可以说,上海本是国内最早编写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材,结束了我国只使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历史。

()参与主编国家教委主持统编南方本政治经济学教材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学生进校后面临无教材可用的状态。为此国家教委决定编写全国统一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由北方十三所高校联合编一本,称为“北方本”;而由南方十六所高校联合编一本,称为“南方本”。1978年夏启动,我校派去参加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材编写组的是陈伯庚,参与编写资本主义部分的是梁光纬。该教材19799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又先后修订四次,陈伯庚自始至终都参加统稿定稿,并于1983年正式定为副主编。该教材为南方各省高校曾遍采用,共发行了一百多万册, 1988年荣获全国国家一级优秀教材奖。1994年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的要求,又出了教材修订第六版,书名改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编》,改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从体系结构到内容都作了大量修改,实际上是一本新的教材。它第—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竞争规律对外经济关系、消费经济学等创新理论写入了教材。同时,秦玲参与任副主编的配套教材《政治经济学新编》也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教材编写并不断修订的过程,也就是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过程。此外,陈伯庚还参与国家教委师范司会同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主要供高等师范院校政教系使用政治经济学教材,担任该教材副主编,于1992年出版,后多次修订再版。

 ()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材

2012年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萌生了编写一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想法,通过近一年的努力,编写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程》,由陈承明、陈伯庚和包亚钧任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于201310月正式出版发行。这部教材的特点是把政治经济学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来定位,强调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为基础,体现了二元结构和二重性的显著特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是在教材建设上的又一新成果。

以上教材的编写,反映了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也是在经济理论上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与教训的结晶。

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为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二十周年,陈伯庚于2012年写成了《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论文。文中提出澄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逆中国化时代化两大误区:误区之一,是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误区之二,是鼓吹“过时论”,借口时代变化,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代化中国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强调重视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济是当代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该文最后提出三点建议:—是在高等学校中恢复和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二是在党政干部培训中,增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提高其经济学素质;三是加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首先要集中力量搞好教材建设。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478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强调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的极端重要性。从2015年初开始,陈伯庚、陈承明与上海社科院、市委党校和市府发改委专家学者合作,编写了一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力求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本文作者:秦玲,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