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文学教授钱谷融,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艺术圈的风云人物——只因他发表了《论“文学是人学”》一文,被指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举国之内批判挞伐,一时风起云涌,钱先生差点被划右派,从此匿声。这个过去了,不提也罢。
话说新时期钱谷融复出之后,被允招收中文研究生。同系别的导师招生只考专业知识,钱先生则多加一篇作文。人问为什么,他说:“从作文里可以看出学生是否有‘灵性’。”
我读到的讲述这个故事的文章《华东师大的两位名师》里,作者江寿明没有说钱先生所谓的“灵性”,都包括哪些方面。我挺好奇,揣摩一下吧。
学生学习任何专业都要会作文,这没得说。但研习文学的学生尤其要擅做富于“灵性”的文章,更没得说——你将来是要靠文章吃饭的嘛。
我想这个“灵性”,首先是“下笔如有神”。“神”又是什么?神即令人神往的、迷人的魅力,是一般文章所不具备的深刻内涵和不俗样式。
而如何做到“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件。不读书而孤陋寡闻之人,或多有野性、硬性、任性,擅做文章者罕见。文章做得好的人,没有不腹笥丰盈的。此王充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所谓“书富如海,百货皆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读诗书,乃是增广识见、涵养灵性、启迪悟性之不二法门。钱先生这里考查的,正是学生的知识面——包括文学在内的百科知识。学生将来或搞文学创作,或做文学研究,我想钱先生一定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做出上好文章。这乃是一个前提。
“灵性”还应表现为“独创性”。作者做一篇文章,总要有“自己的”见解,哪怕一孔之见。当然这世上的道理,似乎已被古贤今哲解析透彻得没啥赘语可言了,学生娃娃还有什么说头呢?但从一个大道理引出小道理,从一道大前提绕弯到一个犄角旮旯的小思绪,尚会偶得吧?反正,不能泥古不化,大水漫灌,一碗豆腐,豆腐一碗,老是絮絮叨叨重复尽人皆知的陈词滥调。如若思想上无法“独创”,在形式上善于变化,花样翻新一下,不死抠大师们所谓的“文章作法”之类,也算有心之人。至少,学生应该具备“独创意识”,以待在将来的创作或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建树,力争做到独树一帜,独擅胜场。这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的,但钱先生找的就是“能做到”的“那一个”苗子。
“灵性”现于文章,就是归结至于凝聚人生,揭示人性。正如钱谷融在他惹了“祸”的《论“文学是人学”》一文中所说:“鲁迅在他早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以‘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为诗人之极致。他之所以推崇荷马以来的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因为读了这些作品后,能够使人更加接近人生,‘历历见其优胜缺陷之所存,更力自就于圆满’。”文豪水准,学生自然是不容易达到的,但即使练习作文,也不能离开“人”和“人性”,即人文关怀,去乱弹些鸡毛蒜皮、芝麻绿豆之类。这既能展现作者的“灵性”,也是他即将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或研究者的根本情怀。没有这份心性,就写不出类似钱先生《论“文学是人学”》那样的篇章,也别打算报考钱谷融教授的研究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