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来临前夕,记者又一次走进了师大二村。与往日不同的是,小区入口处竖着可爱的海宝头像,宣传栏里贴满了世博海报,世博的气息在这里依稀可闻。
走进钱谷融先生的住处,房门依旧敞开着,92岁高龄的钱先生闻声小跑着走出来,脸上的笑容如孩童般真率明净。谈话地点在朝南的小书房,桌上、书架上摆满了旧书和手稿,显眼的位置依旧摆放着钱先生喜欢的《世说新语》。
世博精神:天下大同“儿子前段时间回国了,过些天我可能会和他一起去看看世博会。”我们的谈话从世博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翻翻自己爱看的书,钱先生还经常读报,了解国内外的新闻。“最近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新闻特别多,我也在关注,毕竟上海举办世博会是一件大事。”在他看来,世博会是各国文明的交流盛会,“欢聚、展示、沟通、合作”的世博精神可以用中国一句古话来诠释,即文化上的“天下大同”。他告诉记者,尽管外国人在价值观上与中国人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双方都拥有共同的“人性”———这既是组成社会、构成历史的基础,也是不同国家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基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性不同,各如其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不同阶级甚至都有各自的阶级性,但是,“天下之口有同嗜”,共同的人性能让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在保留差异性中也能达成理解,进而达到文化融合。世博会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文化多元、交融的现实平台,它展示的不仅是各国最新的科技,更是科技背后渗透的人文关怀与文化创意,以及对人和人性的尊重。上海:“大而嘈杂”的城市精神从1946年大学毕业到现在,钱先生一直生活在上海,虽然不是上海人,却早已喜欢上了上海这座城市。他坦言自己对上海的感觉是“大而嘈杂”。粗听似乎评价不高,而钱先生却解释道:“‘大’包括很多内容、多层含义,所谓‘有容乃大’。因为允许不同声音、不同文化的存在,才会显得嘈杂。”兼容并蓄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特点,这本身就与世博精神内在相通。
“老子曾经说过,‘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钱先生拿起桌边的茶杯说道,“外在的材料构成‘有’,却只是一种凭借;中空的‘无’,才能让它容纳茶水。这种‘无’看似无用,却如庄子所说的‘无用之大用’,正是文化的力量所在。只有成熟的文化才会有这种底气,去主动吸收,去接纳别种不同的文化,从而获得丰富与新生。”
小美人鱼:文学的力量在上海世博会上,丹麦从遥远的哥本哈根运来了国宝“小美人鱼铜像”。原本只是《安徒生童话里》中的人物之一,却因为文学的力量如今已是在全球家喻户晓,小美人鱼也成为了丹麦最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这种看起来是“无用之学”的文学,钱先生却热爱了它一辈子,“凭兴趣而为,不抱功利目的,学以不致用。”
其实,文学自有它的用处,文学修养是一个人的“精、气、神”。“现实生活中,你不能只用头脑思考,也要用心灵去思考,文学是最能滋养人心灵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读经典文学著作能够让你脱离现实的逼仄,从更宽广的视野去考虑问题。”
谈话中,钱先生一再告诉记者,“年轻人要多读书,读好书。书读得多了,自然就有了分辨好坏的能力。”在华东师大一待就是50年,钱先生对师大有着独特的感情,“我希望现在的大学生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保持真的性情,保留自己的个性,这才是人之为人的特质。”大学应当是一个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的地方,“但是自由、无拘无束并不等于毫无拘束,这需要辩证地去看待问题。今天的大学生,既要努力学习知识、追求成长,同时也要保持空灵之心。心留有空间,才能容有灵气流动。”钱先生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