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高等院校新选拔了60多名中年副校长,都是五十年代或六十年代初期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多数经过较长时间的系、处一级实际工作的锻炼,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学校的组织能力,走上校领导岗位后,在老干部的悉心指导下,兢兢业业,勇挑重担,已逐渐成为领导班子里的中坚力量。这里介绍的是其中的三位。
——编者
“有这样年富力强的行家接班我们放心”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四十九岁的袁运开,于1979年4月由群众民主推荐、经上级批准担任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
袁运开原是物理系主任,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他认为办好重点大学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为此,他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他看到有些学生晚上快熄灯了,还在埋头做习题。他就想:学生作业负担为什么这样重?第二天,他选择了一门课亲自去听,发现课堂上几乎都是教师讲,学生听,作业数量也布置得比较多。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培养。要培养出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袁运开提出要十分注意抓好对学生智能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校长十分赞赏他的主张。他俩一起到教育、历史、数学、生物等系边听课,边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对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育实习、考试、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一一调查摸底,做到了胸中有数。
他还邀请了十多位思想活跃、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教授组成“智囊团”,为改进教学出主意,想办法。人们风趣地称这个智囊团是袁运开副校长的“外脑”。
经过一番筹划,他提出了改进教学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学校对各科教师采取了择优任教,并挑选300多名骨干教师充实教学第一线。同时适当压缩了讲授课时,强调运用启发式,加强课堂讨论、独立设计实验和教育实习,并有计划地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实验提供方便,鼓励他们自学。此外,还建立奖励优秀生制度,凡学习成绩拔尖,在某些学科的学习中表现出创造性的学生评为优秀生,并发给奖学金。学生的科研成果,在校刊上择优发表。
袁运开副校长还自己带头上课,讲授《普通物理概论》。这一门课虽然枯燥难懂,却是理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如何把这门课上“活”?袁运开在讲课时提出要点和难点,改变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代之以课堂讨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废寝忘食地查资料,自动开展课外讨论,活跃了学习的空气。他的讲授对教师们起了示范和推动教学改革的作用。
在袁运开的倡议下,各系由系主任挂帅,都成立了教学委员会,领导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的专题研究,使全校范围内出现钻研教学法的浓厚空气。学生们也自愿组织各种小型学术讨论会和科学报告会。“外国哲学史研究”、“植物学探讨”等一个个课外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遍布校园。
满头银发的老校长刘佛年怀着满意的心情对记者说:“有这样年富力强的行家接班,我们就放心啦!”
科研工作的组织家
在同济大学校园,提起新提拔的五十三岁的副校长徐植信,人们都称赞他是“科研工作的组织家”。
这话的确是名不虚传。由于他同广大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去年全校共取得科研成果230多项,其中有24项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588篇,是建国以来这个学校最多的一年。徐植信教授自己撰写的《大型雷达结构自振频率分析》、《大跨度三向网架结构分析》两篇学术论文,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徐植信副校长分工主管科研工作。他对本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作了分析,认为学校科研中小项目过多,不能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很难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向着高度综合发展的趋势。他在李国豪校长的指导下,根据国家四化建设的需要和本校的实际条件,确定了将结构抗震理论、城市规划、环境治理、建筑材料和激光五个研究方向作为重点,以便集中力量,发挥这些学科的优势,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
徐植信根据自己多年来搞科研工作的经验,觉得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科研班子,要完成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培养出有水平的人才是不可能的。他同科研处负责人一起深入到各系把不同学术水平的教师搭起来,发挥各类人员之所长,相互协同,共同提高。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给18位学术上有名望的专家、教授配备了精干的科研班子,逐步形成了一支支能攻坚的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
这学期,在徐植信的热心指导下,学校还成立了对外技术咨询服务部,主要服务项目有住宅建筑、环境治理、黄浦江架桥等,同时也承担了一些关于生产技术和居民生活方面的具体服务项目,还有科技成果转让。这些服务项目很受工厂企业和居民们的欢迎。
徐植信在抓学校科研工作的同时,自己带头搞科研,坚持“双肩挑”。他兼任同济大结构理论研究所所长,该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波的传播以及结构物相应的动力响应,难度较大,牵涉面广,国家建委要求他们在1985年前对这项研究有所突破。原来从事结构理论研究的徐植信,毅然地把自己的研究转到这方面来,分秒必争地向这一新的领域进军。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徐植信同一名助手撰写出题为《强烈地面运动持续时间对结构倒塌的影响》这篇一万多字的学术论文,找到了决定结构倒塌的地面运动的两个主要因素,使这项课题取得显著进展。去年7月,他的爱人不幸去世。在开追悼会的前一天他还坚持到所里同其他教师一起开展课题研究。当天晚上,一位研究生到家里看望他,只见徐植信桌面上摆满了资料、文献,他虽然内心极其痛苦,仍然在全神贯注地对各种地震参数、震中距离、场地条件进行分析比较。目睹这一切,这位研究生顿时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喊道:“徐老师,在您的心中,党的事业高于一切!”
为恢复党的威信增砖添瓦
1977年8月,薛喜明被任命为华东纺织工学院副院长时,年仅三十六岁,是上海市高等院校新任校院长中最年轻的一个。
薛喜明担任副院长后,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平时,他外出开会,除紧急情况外,都自己乘车;本院留学生有时请他看戏,他按价付款。去年,他在山东农村的母亲去世,组织上考虑他经济比较困难,给予补助200元,他主动让给其他教师。他说:“作为一个新干部,要自觉做到‘三不’:不接受捧场、不拉私人关系、不搞特殊化”。
今年1月,他担任七七届毕业生分配领导小组组长,有些同事、朋友和亲戚闻讯后,纷纷前来打招呼,递条子,要求对自己的子女给予照顾,薛喜明一一谢绝。自动化系一名毕业生的父亲是薛喜明大学里的同学,经常来往的好朋友。这位朋友希望儿子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公布分配方案前几天,他一次次登门拜访,再三恳求照顾,并说:“看在朋友面子上,只此一次,下不为例。”薛喜明直率地回答说:“在一个人身上失去了原则,对多数人就没有说服力,尤其是我们新干部更要为恢复党的威信增砖添瓦……。”听了薛喜明的一番话,这位朋友打消了说情念头。
纺织系针织专业毕业生纪卫,原来应该分配到商业部设在广州的商品检验站工作。结果由于省人事部门工作的疏忽,将他错分到广东第一轻工业厅所属的一家工厂当技术员。这家工厂设在广州市郊区,目前还正在筹建。当纪卫拿着报到证见到此景后,觉得工作单位同学校里老师讲的对不上号,便马上写信告诉学院领导。薛喜明副院长得知后,立即派人去广州调查了解,并及时作了纠正。5月14日,纪卫给母校来信说:“在我的工作分配过程中,学院领导和教师从百忙中花了很多的精力为我奔忙,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结果。通过这次分配使我更加热爱母校,更加信赖党组织。我今后一定加倍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关怀和培养。”这封信在校园里公布后,即将毕业的七八届学生当作“重要新闻”纷纷赶来观看,他们说:“薛喜明副院长秉公办事,不徇私情,这样的干部我们信得过!”
本报记者 刘军(人民数据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