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谢军报道:上海市第25中学几年之前还是教育质量低下、被人称为“一块长不出好庄稼的盐碱地”,而现在该校获得了“上海市加强初中教育先进单位”的称号,其教育质量在全区36所初级中学中名列前茅,家长高兴地赞扬该校如今成了“希望的田野”。近年来,著名教育家苏步青和全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建、刘佛年等分别亲临这所学校考察,并高度评价该校取得的教改成果。刘佛年教授称赞说:“25中学的成就为全国广大初中提高教育质量指出了方向。”
上海市25中地处市区东北角的偏僻地带,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育质量低。1980年、1981年两届初三学生参加升学考试,6门学科中没有1门达到区平均水平,外语的平均成绩还不到17.5分。小学毕业生都不愿报考该校,历年来进入该校的学生都是经过重点中学和完全中学层层筛选之后剩下的“三类苗”。是怨天尤人、甘居落后,还是“穷”则思变、奋发图强?学校领导组织全校教师讨论后作出的回答是:“奋斗两三年,把我校办成新生愿意报名,家长、教师比较满意,社会信誉比较好的初级中学。”经过两年努力,这个实事求是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了。1985年,该校又进一步提出:“转变观念,改革创新,为在两三年内把我校办成教育质量较高、有一定特色的初级中学而奋斗。”为达到这个目标,该校始终围绕“面向全体,偏爱‘差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中心环节进行不懈的努力。
该校在注意提高原来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学业水平的同时,以极大的热忱帮助学习态度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不当的差生;提倡“偏爱差生”,并将它作为衡量师德高尚的标志。为切实加强对“差生”的教育,该校试行了“校内家长责任制”,由这些学生在任课教师中自由认定一位最可信赖的教师作为自己的“校内家长”。“校内家长”在学生和嫡亲家长之间、学生与其他任课教师之间起到了良好的中介和互补作用。“校内家长”对差生的“偏爱”体现在严格管教上,帮助这些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不仅努力学好“校内家长”所教的课程,而且大大提高了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积极性。
该校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大胆改革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要求师生下苦功夫教好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该校在总的教学计划不变的前提下,对各学科的教时重新作了调整:各年级每周增加一节外语口语训练课、一节体育课;把英文打字、电子计算机、电子技术列入必修课;地理、生物等则适当减少课时。该校近几年着力改革了注入式、死记硬背、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各类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创造环境,使他们有充分表现自己、获得成功的机会。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提问,保证有1/3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课堂练习由浅入深,既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也能使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吃得了”。各科教师还进行了多种教改试验。英语教研组开展的“听说领先”试验,收到了明显效果,学生的成绩大幅度提高,去年在全区毕业会考中,该校毕业生合格率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30%(含市、区重点中学)。语文教研组通过“读写渗透”试验,使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迅速提高,学生有不少习作被报刊、电台采用。
教改的春风为上海25中带来了生机,1985年该校初三毕业在全区毕业会考中,外语、物理、化学3门学科的合格率均列全区初中第一;1986、1987年初三毕业生全部被高一级学校录取,今年毕业会考合格率为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