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26
纪念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王家范先生学术贡献的追思会于2020年9月2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举行。先生亲属、生前部分好友、同事与学生近70人参加了追思会。
王家范先生1938年9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昆山县陈墓镇(今锦溪镇),此次追思会正逢先生冥诞。1957年,王家范先生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61年9月留校任教,担任束世澂先生助教。一年后,转为谢天佑先生助教。1978年,晋升讲师。1986年,晋升副教授,1992年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聘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资深研究员。2012年,上海文史馆馆员。
自1961年起,执教47年,对中国通史教学有特殊的感情。80年代起,从农民战争史研究转向社会经济史研究,尤其致力于明清江南为中心课题的研究,同时在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也有探索。主要代表著作:《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五南出版社,2002),《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史家与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漂泊的航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中国历史通论》(增订版,三联书店,2012,2019),《明清江南史丛稿》(三联书店,2018),《史家与史学》(增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明清江南社会史散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主编:《十大农民起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中华文明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大学中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等。
1992年,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曾宪梓教学优秀奖。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2年,《中国历史通论》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六届“学术贡献奖”。
追思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举办,分上、下两场。参会学者、亲属纷纷追思了与王家范先生的交往,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王家范先生治学严谨、待人温和、性情洒脱的一代学人形象。
追思会上半场,由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章义和教授主持。章义和教授动情的回顾了自己作为学生与先生之间的点点滴滴,深切表达了自己对先生驾鹤西去的沉痛感慨。先生此时已化作天上的一颗星星,他对于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意义重大,已经变为一个符号,不可替代。
历史学系党委书记王东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对参加先生追思会远道而来的学界前辈和师长,尤其是复旦大学的樊树志先生、上海师范大学的虞云国先生、中山大学的刘志伟先生、上海交通大学的曹树基先生、复旦大学的王振忠先生等表示感谢。王东教授回忆了自己在华东师范大学求学时期,对于先生的深刻印象。他认为,先生是一位激情澎湃、高屋建瓴、视野开阔、言语幽默、诲人不倦的老师,他的学术人生给后来者以无穷的启迪;先生是一位充满着时事情怀的学者,他对中国大历史的终身思考,他对百年颠沛和千年往复历史运动的严肃扣问和解答,都在在隐怀着他作为历史学家的深层的家国天下之思;先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作为中国古代史领域的重要奠基者,为中国古代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还培养了大批中国古代史领域的学术人才。在中国社会史、江南区域史领域里所开拓出的学术区域,所发明的研究路径,所阐述的理论方法,正在形成一个学术传统,先生是这一学术传统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先生次女王农女士代表家属发言,追忆了数十年的亲情岁月。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樊树志教授说,王家范先生是一位从昆山陈墓镇走出来的江南才子,有文采、有口才,才华横溢,有一派君子坦荡荡的气魄。才子也有苦闷,书生也有刚毅的性格一面,他回顾了与先生曾经交往的诸多往事,他一生钟情江南史的研究,为江南史作出了重要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和历史记录。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杨国强教授,从学术生命、以史经世和会通中西学术三个方面高度评价了王家范先生的学术人生和学术成就。他认为,先生具有君子之风,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现实关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积极汲取各种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之中,力求“中西会通”、纵通与横通。
上海师范大学虞云国教授从学术发展史角度,深入讨论了王家范先生的代表作——《中国历史通论》的学术价值和写作风格,认为王家范先生继承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吕思勉先生注重“通史”的学术传统,并发展成为“通论”;并将家范先生的《中国历史通论》与胡如雷先生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形态》从学术史方面作了比较,高度评价了《中国历史通论》的学术贡献。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追忆了他与先生的学术交往,他说先生深刻影响了他的学术人生,改变了他的治学之路。刘志伟教授还特别指出,先生晚年培养的学生,出色的接续了先生所从事的江南史、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事业,现在已经和他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互动往来。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曹树基教授认为,先生一生所从事的中国通史的教学和研究,很可能是现代学术史最后一位从事通史撰述的学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承接,一个时代的延续,还有学术范式的转变。家范先生的学术应当成为一段亟待研究的学术史。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王振忠教授对先生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认为先生是一位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对学生学术严格要求,培养出一批从事江南史、明清史研究的中青年的学者;他撰写的《中国历史通论》以个性化的解读方式,揭示中国历史变迁的内在脉络,是一部将教学与研究融合为一体的经典之作;从事的江南市镇的实证研究开风气之先,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启发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陈丽菲教授,细致的回顾了参与和目睹先生呕心沥血撰成《中国历史通论》这部著作的过程,盛赞《中国历史通论》是一部具有现实关怀、高度思辨、自成体系的高水准通史著作;并深情回忆了自己与先生等艰难编著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种种往事。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先生最早的二位博士生之一林在勇教授,深切回顾了作为学生的他和先生的过往,他认为先生是一位境界很高、格局很大,一位具有深沉的爱国情怀的学者,作为他的学生,我们应该把先生的学问学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才是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学系罗岗教授,讲述了与王家范先生的学术交往,详述了与先生有关的学术讨论问题。一是《白银资本》,先生始终有自己的独特判断和态度;二是一位台湾的研究东印度公司的学者汇报,先生重在关注对于明清整个社会经济图景的影响,深化“大历史”的历史研究意识;三是《大秦帝国》一书的出版会议,先生激愤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许纪霖教授讲述了先生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过往,深情感叹先生的人格魅力,是一个性情中人,处事方正,内心透彻,虽屡经波折,仍不失家国情怀;并从“会通”、个案与宏观研究、理性和感性的交织、历史和现实的打通四个方面高度概括先生的学术人生和成就。
追思会下半场,由历史学系副主任瞿骏教授主持。
原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教授,回忆自家范先生2012年赠书所言“一切记在心中”开始,自己任内的一大成绩是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建立,高研院命名正是由家范先生启发而命名的。同时,张济顺教授还回忆了在家范先生住院治疗后的探视,为家范先生的乐观积极而欣慰,也不禁为他的遽然而逝惋惜。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刘永翔教授是著名文史学家,他与先生为师生、为近邻、为同事,先生去世后,由刘永翔教授为先生撰写了挽联。他回忆1978年刚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农民战争史学术会议时初识家范先生的场景,当时即为家范先生的风采所倾倒,后来搬家至丽娃大厦后与家范先生成为近邻,交往更加密切,生活中亦相互帮助。后来刘永翔教授进入高研院,与先生成为同事,二人于文于史探讨更深,先生的议论常有令人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受。刘永翔教授还表达了对先生命途多舛的感叹,为先生不平,叹服与先生夫妻二人伉俪情深。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戴扬本教授是历史学系77级的学生,也是先生早期的博士生。他回忆起在师大读书时所参加的那次全国农民战争史讨论会,家范先生从经济角度对农民战争进行思考,对学生造成巨大思想冲击,以及对王安石变法的制度、经济解读,凡此种种都能体现在家范先生之后的讲学之中,这一独特的视角给予了他们这些学生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这深深影响了他以后从事宋代转运使的研究。在学问以外,戴扬本教授还提到了先生的为人,先生学生面前从来不会装成长辈,希望学生能够仅仅以兄长、以平辈的身份来看他,师生才能更好的交流。他将先生比作一支燃烧的火把,虽然先生这支火炬渐渐熄灭,但他的精神还会一直照亮后辈走下去。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刘擎教授,回顾他与先生的交往,他说能够感受到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家范先生待人平等,有时像个顽童,有时也十分豪放。但从来不过分,不讲究中国传统文人的儒雅,与他交往感受到舒适,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感性的人。刘擎教授认为,家范先生的去世似乎代表一个逝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有这样的学者可以比较自在自由地、从容不迫地写作,师大今天多少还能保持有家范先生的精神人格,实属难能可贵。
历史学系古代史教研室牟发松教授代表教研室全体同仁发言,牟发松教授说先生的学术是有思想的学术,有情怀的学术,先生的研究是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研究,富于原创性的研究;先生的思想是年轻的,积极掌握和汲取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前沿的理论和方法,取精去芜;先生的语言文字,有朝气,活力四射,生动活泼,绝少八股气、学究味。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作为老师,先生是文章道德的楷模。先生奠定师大历史学系江南史的学科建设,教研室的新生代的中青年教师努力接续未竟的事业,奔涌向前。黄纯艳教授也表示教研室同仁会接续先生奠定的课程和江南史传统,将先生的历史遗产和精神好好继承,发扬光大。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郁振华教授也曾受教于家范先生,他回忆了研究生毕业在哲学系工作后,在教学比赛中受到家范先生的许多指点和鼓励,使自己更好地进入了职业生活。同时,郁振华教授还回忆了家范先生在高研院工作中给予的许多帮助,从高研院落成,到青年研究院的聘用,再到研究生的培养,家范先生的一言一行都成为了一种示教。此外,郁振华教授对家范先生所代表的的高远的学术理想和卓越的学术标准致以崇敬,他认为在如今愈演愈烈的指标主义风潮下,这种学术理想更加值得继承和发扬,至少可以以此来抑制指标主义的泛滥,对后学具有极大的感召力,这样一种学术精神需要我们不断的重温,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要特别感谢家范先生这样的前辈,他以一生的形式和自己的著述树立了一种榜样和范例。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张耕华教授称自己是家范先生的“老学生”,他回忆了家范先生在教学上的认真和对自己的严格,先生的中国通史一直上到70多岁,每一次都重新备课。当学生时,他记得先生上完课以后常常和学生到寝室里讨论,虽然讨论的具体问题和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这些问题、讨论问题、争论问题,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教授因疫情关系未能亲至追思会现场,但是他委托学生徐茂明教授转达了他对家范先生的怀念。徐茂明教授说他和家范先生是通过江南史学术会议相识的,他认为家范先生是一位眼光向下、理念独特、充满激情、令人尊敬的、思辨型史学家;但家范先生却又很谦虚,他说自己不是什么学问家,其实这正是家范先生一种学术理念的宣示。他从“通”、“学术敏感性”、“乡土理念”和“率真”四个方面具体谈了王家范先生的为人和学术。
此外,先生的一众学生程念祺、陈江、张海英、张剑光、周武、张剑等以及先生的忘年交沈洁、冯贤亮等,也从不同方面对先生进行了追思。
王家范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两个多月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不时浮现在我们眼前,他的道德文章依然激励着我们前行。王家范先生的离世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重大损失。今天,在这里,我们用一个简朴的追思会寄托我们的哀思,我们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前辈学者的学术传统,守先待后,推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