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逸梅的10平方米书斋兼卧室

发布者:朱涵发布时间:2023-05-08浏览次数:92

【作者】沈飞德 【日期】1996.08.29 【来源】社会科学报:
补白大王”郑逸梅故居在上海普陀区长寿路
160l号,这是一幢新式里弄住宅建筑。郑逸梅生前,子女居住在二、三楼,自己则数十年住在约10平方米朝北的亭子间。这是他的卧室兼书斋。

  

郑逸梅性爱梅花,清诗人张船山的咏梅诗中有“铜瓶纸帐老因缘,乱我乡愁又几年”句,于是他就取斋名为“纸帐铜瓶室”。那时郑逸梅尚在苏州读中学,题写匾额的是校长汪家玉。汪氏渊雅博学,尤擅书法,以端庄的正楷题写了匾额。人们看到郑逸梅晚年“纸帐铜瓶”的墨迹则出于著名左笔书法家费新我之手,此外,吴湖帆、陶冷月都为“纸帐铜瓶室”作画。

走进“纸帐铜瓶室”,就仿佛走进了另一个大千世界。进门靠西墙,有一只上署“逸梅著述”的书橱,引人注目,里面整齐地陈列着郑逸梅能收罗到的一生著述,数十种之多,如近年出版的《书报话旧》、《南社丛谈》、《艺林散叶》。“逸梅著述”是郑逸梅妙笔生花70余年的智慧结晶。早在民初,郑逸梅就步人文坛。他见多识广,博闻强记,擅长写文史掌故,又素喜写人物。有人诗云:“掌故罗胸得几人并时郑陆两嶙峋”(郑,郑逸梅;陆,陆丹林)。郑逸梅所写人物,都与他有过亲身交往,即所谓“得聆其清诲,瞻其丰采”,所以,一旦提笔,仿佛音容宛在,犹如昨日,笔墨所至,娓娓道来,真实亲切。他还广为收罗材料,许多硕彦的后裔、贤达的戚族,知道他撰写人物掌故,往往慷慨地出示其先人旧遗作、笔札、日记、年谱。

郑逸梅嗜书成癖,数十年来苦心收集。约10平方米的书斋,几乎全被书所占据。连他狭小的单人床,也嵌在写字桌和书橱之间。他曾风趣地说:“书我还是要的,可就是没地方放。”说罢,两手一摊,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态。他置身于“书海”之中,终日以书为伴。1990年初春,正在写作的96岁的郑逸梅突患“中风”,失去知觉,头重重地摔在写字桌玻璃板上,幸好桌上铺满了书,起了缓冲作用,才幸免于难。他每当提起这件事,便流露出对书的一种特殊感情。

郑逸梅还收藏名人字画、书札、竹刻、印拓以至火花、名片、古币、雨花石等等。在他桌上,瓷盆中的雨花石,五彩斑斓;朋友送他的秦阿房宫瓦当,充满纯厚的质朴美。一块暗红色、被称为“虬松片麟”的枯木,却是元诗人杨铁匡的手植松,距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了,被人誉为“江南第一松”,刘海粟、唐云等都曾为古松作画。说起它的来历,那是有一次郑逸梅到松江游玩,朋友深知他爱好收藏,就锯了一段赠他留念。他带回家就“供”在写字桌上,早晚相对,后来还分了一小段给友人周退密。周氏也为风雅之士,吟诗颂之,因而朋友间一时唱和,合成《松蜕唱和集》一册。郑逸梅还珍藏有三国时代的砚砖、苏东坡砚台的拓本、曾国藩学生送给老师的墨、皇帝用的朱砂墨,等等。他自称有“集札癖”,收藏中最富的当数名人书札,在他书桌的玻璃板下就有叶圣陶、沙孟海的书札。他收藏的书札自明代王守仁一直到当代名流,近一万件,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抄家中散失八九。但他晚年又继续广为收罗,积累了数千件。1989年,他的《名人手札百通》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他另有一本《人物与集藏》面世。

郑逸梅生于1895年,历经4个朝代,积累的史事、掌故极多,被海外报刊载文誉为“电脑”。郑逸梅近千万字的著作,都是在那间斗室中完成的。他天天笔耕,日尽数千言,每年有数本新作问世。台湾近年也多次重版他早年的作品。他从出版第一本书《梅斑》算起,一生共出版了近60本书。

郑逸梅在狭小、冬冷夏热的斗室中“安居乐业”数十载。有次,他因病住进了条件优越的“干部病房”,小辈希望他好好疗养,多住些日子,可没过几天,他又急着回到了“纸帐铜瓶室”。他以书为伴,笔耕为乐,直至1992年病逝,享年98岁。

本版编辑盛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