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世俊 【日期】2004.02.03 【来源】羊城晚报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文坛就盛传“无白不郑补”,称郑逸梅为“郑补白”,继之又夸为“补白大王”。谁知此人为报刊“补白”一补就是七十余年,直到如今,文摘版上还有他的“天花乱坠”(补白),实乃文坛一奇人也。 对于这位敬业楷模,乐为读者提供五花八门“掌故新知”的智者,我是心仪已久。近年,在一次云南之旅的途中,有幸觅得一本《逸梅随笔》,它为我揭示了这位“补白大王”的有趣的写作生活,也知悉了他的一些“补白”的奥秘。 郑逸梅是苏州人,爱梅成癖,以梅为号。当然还有好多个“癖”:集藏成癖,搜罗名人书札成癖,“剪报”成癖,爱好文史成癖。他很欣赏亡友谢刚的一句“名言”:“知道明天要死,今天的书还是要买的。”因之购书成癖。别人说“坐拥书城”,他是处于辞典的围城之中而“坐拥辞城”。什么难以索解的字句,什么冷僻的典故,他随时可以翻检。此种“妙境”,他打了一个比喻:“仿佛追随着春风杖履的老师,请教是挺便当的。” 百样报章杂志,百样的兴趣、口味,“公要馄饨婆要面”。“补白”往往又是“等米下锅”的差使,撰稿人一般不想做,也做不来,而“郑补白”偏偏乐此不疲,做得编者读者都很满意。有人曾好奇地问他:“你的那些天花乱坠的补白从何而来?”此老听罢也乐于公布自己的**:“我的补白资料分两部分,书本所载的是死资料,我也摭采一些,但主要还是活资料。这些活资料从何而来?我平素喜欢拜访一些德高望重的耆宿,他们渊博广洽,一肚皮的文史掌故,尊酒谈笑之间,充实了我的见闻。”郑老道出了他“补白”的源头活水之后,又谆谆提醒后学:“什么注意一下,都是活生生的大好资料,那就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这确乎是“补白大王”一生的经验之谈。 人世间“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郑补白”用小品文补写历史,以方寸铸成“人物列传”,其功不可小觑,其文炳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