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海珉 【日期】2008.01.19 【来源】团结报(北京)
青年时代的郑逸梅 文人墨客大多拥有一个书房,不管它是简陋的,还是豪华的,用于读书、写作、作书、绘画。郑逸梅先生一生有过好几个书斋,有暗藏喜好个性的,有表明写作收藏处所的,更有流露风骨气派的。
郑逸梅先生最早的书斋是“纸张铜瓶室”,始用于1912年。典出清代诗人张船山的《咏梅》诗句:“铜瓶纸张老因缘,乱我乡愁又几年”,诗句暗藏春色,同“逸梅”之名相配,于是郑拈取“纸张铜瓶”作书斋之名。这个斋名,郑逸梅终生不曾放弃,直到去世,整整使用了80年。
为“纸张铜瓶室”书写匾额的有好几位,有郑逸梅的师长,也有朋友。
最早书写“纸张铜瓶室”匾额的是苏州草桥中学校长汪家玉(鼎丞),时间就在1912年。那时郑在草桥中学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又常常与同窗顾颉刚、吴湖帆、叶圣陶、王伯祥、江小鹣、范烟桥、江红蕉、庞京周等切磋琢磨,深得老师们的赞赏,汪校长欣然命笔为之题匾。第二位为他题写的是沈兼巢,此人是于右任的老师;第三位是谢刚主(国桢);第四位是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最后一位是吴中书法名家蒋吟秋。五个题匾,保存下来四个,遗憾的是沈兼巢先生的题额,文化大革命中抄家与七车藏书一起被荡涤而消失。
郑逸梅先生喜欢结交文人,尤其是书画家,收藏了很多的书画,专门在小楼上辟有一角,取名为“心汉阁”,储存书画。那时的文人墨客,每每手捉一扇,扇上一面是书法,另一面绘画,郑老收藏的扇面特多,专门作有《心汉阁藏扇话》一书。
郑一生爱梅,他不止一次说过:“予爱梅,爱山野之梅,爱半开之梅,至若官阁媚人,烂漫满树,与予之僻性有乖,未之喜也。”“予爱梅,胸中如有万幅梅花稿本,惜手拙不能画,而梅之清之逸之韵之奇之疏之瘦,乃一一蕴蓄于心头,未克泄吐而出,殊闷损也。”“若得地十亩,必以三亩植梅,三亩树竹石,一亩凿莲沼,而所余三亩,则筑屋庋藏文史图籍,鼎砚骨董,予偃仰舒啸其中,以度晨夕,此外则无所求矣。”(见中华书局《艺林散叶荟萃》)因此他的室名多与梅相属,有双梅花庵、双梅龛、梅庵等等,有《梅庵散记》存世。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郑逸梅先生拟了个“秋芷室”的书斋名。芷,就是白芷,一种香草,秋天的白芷,那一定异香氤氲,满室典雅。不料,郑老的儿子郑汝德给笔者的回复中作了如下说明:“文革中,臭知识分子乃对广大知识分子者之统称,郑老在被批斗时,也无例外。一日,郑老忽忆沪语‘臭知识’三字与‘秋芷室’谐音,乃请陈茗屋刻此印,即以‘秋芷室主’自居了。”原来竟是文化大革命留给知识分子那耻辱的印记。郑老不但有刻有印章,也留下了《秋芷室小札》一书。
郑老晚年居住在上海长寿路的养和村,这时的郑老已入耄耋之年,每天仍然兀自摇动他那枝健笔,撰写种种文稿。在别人看来,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在郑老,却挥洒得优哉游哉,于是就有了“长寿养和春斋”之设。不禁令人忆及曹操《步出东门行》中“养颐之福,可得永年”之句。
郑逸梅老先生的书斋名,有庄有谐,良多寄寓,透过它,可以窥见老先生的思想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