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3.24【来源】江淮时报
毛本栋
第一眼在旧书店里看到郑逸梅的《逸梅杂札》,就喜欢得不得了,封面清俊雅逸,里面的文字随手一翻,幽香如缕,宛若啜品老酒,恍然梦回前尘。买回后把它和我收藏的另几册郑著(如《味灯漫笔》、《艺林散叶》、《文苑花絮》、《艺坛百影》、《清娱漫笔》等)放在一起,顿觉满室梅香四溢,更使书香清远高逸。或将它封面朝外立于书架上,当一幅红梅小品来欣赏,养眼得很。好书须细读,读书须识人,人书并重,是我一贯的读书法则。读《逸梅杂札》,进一步识得郑先生其人。
郑逸梅(1895-1992),本姓鞠,名愿宗,生于苏州,因父早殁,后投靠苏州外祖父为生,改姓郑,谱名际云,号逸梅,笔名冷香。郑逸梅步入文坛后号 “逸梅”,遂以号行世。因他有一次梦中游园,见一石山,崖壁凿有“逸园”二字,甚喜,醒来梦境清晰,遂以“逸梅”为号。
郑逸梅幼时随外祖父常居上海,由聆听历史故事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外祖父对他也很宽容,对他所购之书不管看懂与否均予满足。后进入私塾,蒙塾师顾慰若赏识。之后又入上海五金公所设立的敦仁学堂,毕业后入江苏省立第二中学,诸学科中尤喜国文,习作常受老师称许。他爱读 《民立报》、 《民权报》等进步报刊,一次看到《民权报》上的征文启事,将一篇英语课文译成中文投寄该报而获用。初战告捷,“有如科举人士题名金榜,使我大大地兴奋,此后就一写再写,成为老投稿者”(《郑逸梅自传》)。此后,他常获多种报刊约稿,就这样为报纸副刊写了一辈子的随笔、趣闻,字数超过1000万字。因善写短小文章,适宜填补报刊空白版面,朋友就戏称他“郑补白”,甚至有位朋友以一方 “风流郑补白”印章相赠,“补白大王”由此闻名。
后来,郑逸梅在上海教书、写作,与沪上作家广泛交游,与南社诸人往来甚密,纵论戏剧,广搜掌故。南社耆宿高吹万,曾以一副对联相赠:“人澹如菊,品逸于梅。 ”郑逸梅原姓“鞠”,古时“鞠”与“菊”相通。高吹万此八字对联,既巧妙地嵌入了郑逸梅的姓氏名号,又涵盖了他的平生为人,可谓联中佳作。高吹万还曾为忘年交郑逸梅撰写过两副生挽联,其一为“死果
投生,应向君家访诗婢;我今欲问你,可无文劫到泉台”,其二为“写稿厌麻烦,人间欲谢垂青友;修文被征召,地下仍封补白王”。二人的高谊演绎了一段文坛佳话,老辈文人的真性情可见一斑。
1992年,郑逸梅完成了一篇6000余字长文《画家潘天寿》后,因脑血栓突发,以97岁高龄驾鹤西去,该文遂成“绝唱”。郑逸梅一生笔耕80载,撰数千万言,成书数十部,如朵朵梅花傲立枝头。著有 《小阳秋》、《人物品藻录》、《松滨闲话》、《近代野乘》、《艺林拾趣》、《清末民初文坛逸事》、《逸梅随笔》、《艺林散页》、《逸梅杂札》、《艺林散页续篇》、《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等。早年作品多用文言,简练含蓄,意蕴丰赡,饶有情致;晚年则用白话间以文言,炉火纯青,雅俗共赏,笔墨卷舒之中,人情练达之处,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融合。作品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珍贵的文史资料。他的文体被称为“郑公体”,南社名宿戚饭牛誉其为“少年中之前辈,前辈中之少年”。他的文风“温文尔雅”(张恨水语),格调不俗。
我收藏的这册《逸梅杂札》是郑逸梅等身著作中的一种,是将他早年的两本书 《味灯漫笔》和《近代野乘》合二为一,并非他收藏的友朋信札。齐鲁书社 1985年 7月一版一印,32开,178页。封面上那枝清雅可喜的红梅,为郑先生的孙女郑有慧女史所绘,虬枝斜逸,数点粲红,红花墨枝,对比鲜明,鲜丽夺目,暗含“逸梅冷香”之意;右侧竖排的书名系著名书法家钱太初楷书题签;书名下自右往左竖排 “郑逸梅著 齐鲁书社”。迄今为止,这是我最喜欢的封面设计。扉页为钱太初题签:“郑逸梅先生著 逸梅杂札后学钱太初敬题”;《前言》为郑逸梅先生亲笔所写,时年九十,笔力犹健。 《味灯漫笔》记袁世凯、俞剑华、朱梁任、吕碧城、李梅庵、胡寄尘、林庚白、赛金花、江小鶼、陶诒孙等名流趣闻。其中《赛金花不谙英语》一篇说到娇容秀姿的赛金花,写道:“吴江名士金鹤望取其艳迹,撰《孽海花》说部,未竟,而虞山曾孟朴续成之,于是一代红颜,益复昭彰耳目。 ”诸如此类文坛秘史,若非郑先生广搜笔录,恐怕就会被时光之流淹没了。 《近代野乘》记叶楚伧、马君武、章太炎、胡石予、易大厂、蔡元培、陈衍等闻人逸事。其中有一篇为《汪精卫狱中笔札》,讲的是汪氏清末谋刺醇亲王载沣,事败入狱,汪在狱中犹吟诗写字之事,读后颇为感慨。有一篇记老师给学生作文眉批十个“而”的趣事:“清末苏州府学中学堂国文教员是王鹤琴,学生作文滥用‘而’,王加眉批说:‘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这十个“而”字用得何其精妙至极。
今年是郑逸梅先生诞辰120周年,梅魂千古。但愿多读先生著作,采得梅香一瓣,以示纪念。晚年郑逸梅齐鲁书社出版的《逸梅杂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