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9.01【来源】天水日报
楹联牌匾文化,对于一个景区而言可谓是浓缩人文气息、历史传承的亮点。
位于秦安县城东南隅的凤山景区,为县城主山脉九龙山之首,其山发轫于清水河流域,绵延百里,蜿蜒徘徊,在此陡然收煞,貌若展翼之凤,故名凤山。
时至今日,凤山的创建年代现已无考。但据无量殿胡缵宗所书“太玄之殿”考证,明嘉靖年以前山上就有庙宇,现存大多为清代建筑,共有殿宇24座,整个建筑是按照凤山山梁的自然地形,错落有致地依次建造在拾阶而上的9个山峦台阶之上。凤山庙宇群倚山负势,随势设景,古朴典雅,画意幽微,融中国古典庭院园林建筑风格之精华,集道、儒、佛三家文化于一身,涵盖了古建筑文化、民间神道文化、楹联牌匾文化,映射出羲里娲乡古成纪深厚的历史人文信息。
自创建以来,凤山景区泰山庙古建筑群历代都进行过修缮,殿宇内塑有精美佛像,墙壁上绘有书画作品,楹联匾额汇集了国内著名大家的墨迹,书写遒劲,画工精巧。
初秋的一个午后,在秦安县凤山景区管理所负责人赵存吉的带领下,记者沿着凤山拾阶而上,来到建于第4个台阶之上的洞宾殿,绿树掩映下,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便是悬挂于殿前廊柱上的一副楹联,钴蓝的底色上用金色大字写着“闲佩青蛇蓬瀛一带横秋水笑骑黄鹤岳阳几度醉春风”。而郑逸梅于“辛未重九”题写的黑底金字“洞宾殿”匾额与殿前楹联可谓相得益彰。景区解说员王彩虹介绍说,吕洞宾算是八仙中最富有才情的一位神仙,郑逸梅为洞宾殿所题写的匾额和楹联,与其他匾额楹联内容所不同的是,它们都是依照吕洞宾的性格特点及做事风格来描写的。
因擅长撰写文史掌故类文章而被誉为“报刊补白大王”的郑逸梅,1895年生于江苏苏州,享年97岁。其本名鞠愿宗,谱名际云,号逸梅,笔名冷香。自1913年起郑逸梅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其早年作品多用文言,简练含蓄,饶有风致;晚年炉火纯青之作,则用白话间以文言,笔墨卷舒之中,人情练达之处,皆能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这些作品以别具一格的小品文体和雅俗共赏的风格,赢得了各界读者的好评。郑逸梅一生著作颇丰,有近50种,其代表作有《艺林散叶》《文苑花絮》《书报话旧》等。百样报章杂志,百样的兴趣、口味,“公要馄饨婆要面”。“补白”往往又是“等米下锅”的差使,撰稿人一般不想做,也做不来,而“郑补白”偏偏乐此不疲,做得编者读者都很满意。他为报纸副刊写了一辈子的随笔、趣闻,字数超过1000万字,曾是三大报《申报》《新闻报》《时报》的特约撰稿人。
赵存吉告诉记者,郑逸梅八几年的时候曾来过凤山,那时凤山还称为泰山庙,不少名人来此都必到庙里祭拜,但身为著名文史学家、知名作家的他则表示要写副字赠予凤山,当时在山下郑逸梅就曾留下墨宝。
“据县志办资料记载,郑逸梅为凤山洞宾殿所题‘闲佩青蛇蓬瀛一带横秋水笑骑黄鹤岳阳几度醉春风’这副楹联,是其97岁高龄时,秦安几位文化名人去上海探望他时写下的。就在题写了这副楹联七天之后,郑逸梅便与世长辞。作为其封笔之作,这副楹联对于凤山景区而言,可谓意义非常。”赵存吉感慨道。
本报记者洪波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