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专家”郑逸梅的养生艺术

发布者:朱涵发布时间:2023-05-08浏览次数:57

【日期】2019.07.25【来源】江南游报

 “掌故专家”郑逸梅的养生艺术


逸梅先生生于苏州,被誉为“补白大王”、“掌故专家”,之所以有此称谓,是因他素来喜写人物典故、佚史逸闻,且资料详实,慎持得当。所谓“补白”,实则是较为短小、清新隽永的小品文;其文学史料、掌故笔记亦是值得品味之佳作。这些,一般人是难以与其匹敌的,可他却谦虚地自称是位“旧闻记者”。


先生于1913年开始写作,笔耕达80个寒暑,作品逾千万言,为我国写作史最长的作家。先生曾说:“在中国像我这样的年纪还天天写文章的,可能就我一个了。”他又曾自豪地写道:“以一个年临期颐的老人,能平均每年发表出版数十万言的作品,也算是一个‘奇迹’吧!”记忆极佳、笔耕不辍的逸梅先生,被港澳报界形象地喻之为“用不坏的电脑”。1992711日凌晨415分,先生以近百高龄谢世,享年九十有八。对许多人而言,最为关心的想必还是先生的养生之道了。


独特的“偏食”习惯


逸梅先生曾自述有“偏食”习惯:“我喜食肉类,尽管有说素食可以长寿,但我平生不喜吃素,居然也已(活到)九十有七。目前虽已牙齿脱落,但对酱汁肉、红烧蹄膀、菜心肉丸、咸肉、火腿仍喜进食。”“我尽管无牙,却不爱吃粥,而喜食粢饭、油条、油煎饼之类的点心。进食大半碗粥,已感甚饱,但肉粽子却可以吃二只。”“在荤食中,除猪肉外,蛋类则属我第二项喜食之物。”蛋糊、蒸蛋、茶叶蛋、五香酱蛋等,都是先生的“常食之物”。


按照一般常识,认为过多地食用肉蛋类等物是不利健康的,但这类观点并非绝对,亦有因人而异的问题。难怪先生于1992年初要喜滋滋地写道:“最近我在某报看到一幅漫画,极有意思。图示一知识题提问者,问二位高龄老人,平时喜欢吃些什么?一老人回答:‘素食’;另一位回答:‘肥肉’。实则我就是这幅漫画中的第二个老人,一生如此,既嗜荤食,又从不锻炼,完全违反医药常规,却仍得到长寿。”


逸梅先生还记述过他不愿吃蔬菜的趣事:“可是我积习太深,总是改不过来。于是家人只能采取‘强硬’措施。”“规定至少得吃几口蔬菜之类的食品。有时在餐间因谈话多了,他们忘了挟一箸蔬菜给我吃,我就乐得逃避。”若被曾外孙女发觉嚷着:“太公今天没有吃蔬菜。”先生则“不得不在饭后再补进之。”其实国内外有众多嗜荤长寿的例子,而一边倒地宣传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之害,过分强调饮食上应“素多荤少”,是不合理的。至于规定一天中只能吃50克或100克荤食等,恐更不算科学的饮食之道了。


尽管先生声称“嗜荤食”,可他除特爱猪肉外,其他荤食如甲鱼、鳗鱼、兔肉、蛙、蛇之类,在平时都是基本不吃的;大多数人喜食的鱼、虾、鸡、鸭、牛肉也难得一尝。如此偏食,实属少见。对于蔬菜、调料,先生亦禁忌多多,例如,葱、韭、大蒜、姜、辣椒、芹菜等在他看来“带有一股气味的蔬菜”,是绝不吃的。他也从来不用咖喱、糟油、蚝油、辣油、胡椒、花椒、芥末等。苏州地区多河泽,盛产鱼虾,可先生嫌食之不便,更怕鱼刺哽喉。所以,如果同时有肉鱼上桌,他总是弃鱼而择肉。



有趣的是,好肉的逸梅先生居然不吃羊肉。他说,“羊秉性温顺善良,我生肖属羊,又岂能食之?”先生还反对宴席上的“艺术化”冷盘。他写道:“旧时对菜肴的评定,常以‘色、香、味’三者作为要求。近年则在三者以外,增加了一项‘形’,即菜肴的外观形状不美,于是出现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化’冷盘。”先生认为,“凡是越被装饰得外观美的冷盘,往往也是不大可口的。而许多讲究卫生的人们,(对用手操作摆弄的食物)心中反存厌恶之念。”“过分突出了‘形’,与烹饪是背道而驰的。”“卫生和省事应放首位,营养和味美仅属其次,我的饮食并不十分讲究。”这便是先生的饮食观。


食补不如“神”补


使人长寿的因素,究竟是物质主导还是精神主导?通常的回答是:相互依存、难分彼此,两者都重要,但逸梅先生,赞成的是精神主导。


他在《我的所谓养生之道》一文中明确宣布:“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我则认为:‘食补不如神补’。所谓‘神补’,即精神营养也。” “神”可作“精神”来解。精神是哲学名词,主要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过分紧张的高节奏,无节制的生活方式是促使短寿的根本因素。可见物质与精神,当以后者为重。”也许是看懂了这些,所以逸梅先生常用“物质上知足常乐,精神上自得其乐”来自勉。


在先生看来,集藏是“神补”妙法。先生曾说:“我对于书画、尺牍、砚台、瓦当、铜瓶、竹刻、瓷盎、扇子、紫砂壶、雨花石,以及种种供玩消的,都喜爱成癖。我认为讲究营养及进补,这是物质方面的,怡情养性是精神的营养,有时精神往往胜过物质。”“闲时翻检喜爱的集藏品,摩挲玩赏,胸怀间廓然开畅,一无挂碍,这是无上的享受。从享受中获得营养,这就是我长寿的主要原因。常有人要我介绍养生之道,我告以‘集藏’两字。”先生还说:“每个家庭难免总会有争执,因而产生气恼。如果酷爱集藏,只要一头钻入其间,管保烦恼全消,一切会变得心平气和,家庭气氛也就融洽了。”神补就是进行心理调节,使之有益身心健康的一种手段


遇事不惊 常乐常新


先生不抽烟、不喝酒,在解释个中缘由时,他说:“少吃了不济事,多吃了济甚事。有事坏了事,无事生出事。” 他泰然的精神境界,如胥鸿仪的生活养生之道,这种遇事不惊、常乐常新的态度显然有益于长寿。


先生主张:“人总有七情六欲,但思想不宜过于复杂。不愉快的事在一生中总会遇上,多想徒增烦恼。”先生曾在文中写道:“我历尽艰辛,曾备受凌辱,但如今也很少去想它。”熟悉先生的朋友都觉得,先生长寿的原因主要还因他的幽默。先生喝粥时,佐餐的常为腐乳,他便自谓“生活腐化”;先生爱吃红烧肉,而古书中有“食肉者鄙”一说,于是他便自称“鄙夫”;先生头发全白后自称“皓首匹夫”;牙齿脱落后自称“无耻(齿)之徒”;患有冠心病说是“坏良心”;因年高钙少骨松,则谓之“骨头轻”……先生的幽默感可谓无处不在,而这份幽默感,亦与先生所论不谋而合。


先生的做人准则,是“不和人争名,也不和人争利。”“不与富交,我不贪;不与贵交,我不贱。”“虚怀始能交友,素心方许读书。”“世无金窟,有之在勤山劳水之间”——先生的总结是:“凡此种种,都是我健康的内在因素。”细细想来,确有相当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