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别于他备受追捧的掌故笔记,《郑逸梅文稿》是一部“文言撰述的赏艺小品集”(伍立杨语)。该书为窄长形的小三十二开本,八十几页,薄薄的小册子,中州书画社1981年初版,收录文言小品六十余篇,多是些序跋题记之类,如《纸帐铜瓶室记》《吴湖帆小传》《石窗词稿序》《浙东诗话跋》《题沈拱之所藏扇面》《翠楼吟伫图记》等。
郑逸梅是旧派文人,用文言写作并不稀奇。然而,我一直不解的是,他何以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写下这么一批古风古韵的文言小品?日前,偶见其自传《我与文史掌故》,方才得悉此书的缘起。
原来,郑逸梅在上海晋元中学任教时有个学生叫陈杰,毕业后分配到江西上饶一所中学任语文教师,“文革”后期来信,说自己爱读古文,苦于无书可读,希望老师写了什么好稿子,抄一份给他,他和办公室里的同事都想读一读。郑逸梅开始还有些担心:“若有人知道我在写古文会不会说我是宣扬‘四旧’?若有人知道我是把这些古文寄给青年人看的,这下可能要戴上毒害青年的罪名了。”可他最终还是被陈杰信中表现的诚恳、好学的态度所感动,决定冒着风险写一些文言作品。
第一篇稿子寄出后,很快收到了对方的回复。回信里除了谈阅读体会、表示感谢之外,还热切地希望老师能多寄一些给他。郑逸梅看出他是真心喜欢,自己悬着的心也就踏实下来。于是,稿子一篇接着一篇,源源不断地写出寄去。每次收到文稿,陈杰都回信谈起读后感,以及与同事一起研读讨论的情形。他说:“这些古文写得太好了,我们办公室里的同事都争相传阅。”陈杰将文稿刻在蜡纸上,油印出好几份,分给同事阅读,自己留一份收藏,几年下来集藏了近百篇。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出版社向郑逸梅征集书稿,他便想起了这批文言小品。可自己当时并没有留存底稿,只好让编辑去问一下陈杰。果然,陈杰拿出了一本装订整齐的油印本,一篇也不缺。编辑看后非常满意,很快就出版了“我文革后的第一本书《郑逸梅文稿》”。
后来,郑逸梅在《珍帚琐谈》《我的几种增补本》等文里多次提及这部文稿。据说该书当年还得过一个优秀作品奖,再版两次,销售一空,“兹正谋刊三版,增加《康南海推崇沈寐叟》《檇李谱序》《方白莲小印考》《跋牡丹诗》《周玉泉小传》《近代印人传弁言》,凡四十篇”。
郑逸梅所谓“几种增补本”,有在旧稿基础上添加篇目的,如《梅庵谈荟》,也有单独编续集的,如《艺林散叶续编》,都已相继出版。但《郑逸梅文稿》的增补本,至今未见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