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作者 | 类型 | 出处 | 年份 | 查看 |
让过去启示未来——吴式颖八十自述 | 吴式颖 | 期刊 | 教育学报,2009,5(05):3-12 | 2009 | |
《曹孚教育论稿》序言 | 刘佛年 | 图书序言 | 金一鸣著. 刘佛年教育文集[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425-428 | 2010 | |
一、曹孚的反思与评价;二、曹孚《杜威批判引论》的简要介绍与分析 | 何光全 | 学位论文章节 | 1949-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研究[D].西南大学,2010 | 2010 | |
曹孚教育学观述评 | 史慧敏 | 期刊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0-132 | 2012 | |
六、参加曹孚先生领导的外国教育史教材建设,初步确立了专业研究方向 | 吴式颖 | 图书篇目 | 吴式颖口述;孙益,李曙光整理. 吴式颖口述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57-59 | 2015 | |
三、修订曹孚编《外国教育史》(1978年下半年) | 吴式颖 | 图书篇目 | 吴式颖口述;孙益,李曙光整理. 吴式颖口述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87-89 | 2015 | |
三、守正创新的曹孚 | 白冰 | 学位论文章节 | 1956: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艰难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5 | 2015 | |
(一)曹孚与《美国“教育改革”剖视》(1963) | 李雅琛 | 学位论文章节 | 布鲁纳《教育过程》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及影响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 2015 | |
20世纪中国教育学家小传(101)——曹孚 | 侯怀银 | 网络 | 公众号:吾学吾思,2017-09-04 | 2017 | |
回忆与期望:我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 吴式颖,姚宏杰 | 期刊 | 教育史研究,2018(02):23-31,239 | 2018 | |
华东师范大学初期教育学系纪事(1951-1965) | 陈桂生 | 期刊 | 基础教育,2018,15(01):109-112 | 2018 | |
融会中西的曹孚 | 图书篇目 |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编著. 人文韵[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9:86-89 | 2019 | ||
新中国成立后林语堂三部中文伪译著的出版乱象:现状、影响与对策 | 陈智淦 | 期刊 | 中国出版史研究,2019(4):112-125 | 2019 | |
从学美到学苏 ——曹孚教育学术道路转向的典型意义 | 包丹丹 | 期刊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6):117-120 | 2019 | |
新中国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 | 吴式颖,郭法奇 | 期刊 | 教育史研究,2019,1(04):16-29 | 2019 | |
前十七年“教育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 包丹丹 | 期刊 | 当代教育科学,2019(07):20-23,29 | 2019 | |
外国教育史学在中国 | 陈露茜 | 期刊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9(02):32-43 | 2019 | |
改革开放40周年外国教育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吴式颖 | 期刊 | 中国教育科学,2019,2(01):29-38,137-138 | 2019 | |
母校故事 || 复旦大学新闻馆前的留影 | 张允若 | 网络 | 公众号:阿拉老底子,2019-02-02 | 2019 | |
关于外国教育史著作和教材的回忆与感怀——写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际 | 吴式颖 | 期刊 | 教育史研究,2020,2(04):157-163 |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