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 |
责任者 |
出处 |
年份 |
全文阅读 |
| 重读《寒柯堂诗》小识 |
刘衍文 |
余绍宋著. 寒柯堂诗[M].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2.334-342 |
1972 |
全文阅读 |
| 结构和情节 |
刘衍文 |
西南师范学院等编. 写作参考资料[M]. 西南师范学院, 1978.81-94 |
1978 |
全文阅读 |
| 一件小事 |
刘衍文 |
嘉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编. 中学语文教材研究 第1册[M]. 1979.74-81 |
1979 |
全文阅读 |
| 结构和情节 |
刘衍文 |
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写作教研组,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写作教研组联合编写. 名家论写作[M]. 1979.182-188 |
1979 |
全文阅读 |
| 谈《多收了三五斗》 |
刘衍文 |
成都市东城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组编. 十七年分析文章汇编 现代作品 下[M]. 成都市东城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组, 1980.197-204 |
1980 |
全文阅读 |
| 黄宗羲的《原君》 |
刘衍文 |
高中古文研究资料续编[M].1980 |
1980 |
全文阅读 |
| 文学是“人学”,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刘衍文 |
毛庆其,谭志图汇辑. 文艺理论教材史料汇编[M]. 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 1981.10.136-137 |
1981 |
全文阅读 |
| 关于文学理论课的教学和教材编写问题 |
刘衍文 |
文艺理论研究,1981,(第1期):167-169. |
1981 |
全文阅读 |
| 本刊编辑部在上海举行关于当前文艺理论教学问题的座谈会:关于文学理论课的教学和教材编写问题 |
刘衍文 |
文艺理论研究(南昌),1981,(第1期):155. |
1981 |
全文阅读 |
| 《离骚》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上) |
刘衍文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第2期):53-60. |
1982 |
全文阅读 |
| 《离骚》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下) |
刘衍文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第4期):57-64. |
1982 |
全文阅读 |
| 论繁简——文学的美学观之一 |
刘衍文 |
运城学院学报,1983,(第1期):25-31. |
1983 |
全文阅读 |
| 论虚实——文学的美学观之二 |
刘衍文 |
运城学院学报,1983,(第2期):37-41. |
1983 |
全文阅读 |
| 论疏密——文学的美学观之三 |
刘衍文 |
运城学院学报,1984,(第1期):29-39. |
1984 |
全文阅读 |
| 文学的美学观之一——论比重 |
刘衍文 |
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84,(第1期):30-34. |
1984 |
全文阅读 |
| 小论文艺的起源 |
刘衍文 |
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85,(第1期):46-51. |
1985 |
全文阅读 |
| 文学的美学观之一(论比重) |
刘衍文 |
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85,(第2期):109-114. |
1985 |
全文阅读 |
| 论宾主:文学的美学观之一 |
刘衍文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第2期):49-53. |
1985 |
全文阅读 |
| 论品人与品文 |
刘衍文 |
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85,(第3期):31-37. |
1985 |
全文阅读 |
| 曹丕的《典论·论文》 |
刘衍文 |
中文自修,1985,(第3期):18-20. |
1985 |
全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