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其襄:学数学的人一定都看过他主编的教材《数学分析》

 

天安门上有国徽,国徽里有天安门,那个天安门上又有国徽,国徽上又有天安门。在数学上,就形成了区间套。

——程其襄

程其襄(1910.1——2000),著名数学家,教育家。191013日,程其襄出生于四川万县,家境殷实。父亲程宅安是一位佛学家,母亲左鸿庆是书法家。程其襄兄弟两人,弟弟是留德的物理学家,因飞机失事早逝。另有姐妹5人,多从事社会活动或学术工作。程其襄3岁到上海,7岁那年曾在日本住过一年,遂对日语有所了解,以后通过自学,一般的日文文献可以粗通。他在上海博文女校读小学,后入南洋公学 (当时的正式名称是“交通部上海工业专科学校”) 接受中学教育。同班同学有傅雷(时名傅律安)1929年,随大姐第一次到德国,主要学习德语。1935年,第二次到德国留学,主攻数学。先后在柏林洪堡大学、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和工作。1943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柏林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论半纯函数的奈万林那—阿尔福斯理论”于1944年列入柏林大学档案。这篇论文运用当时比较新颖的拟似共形映照方法,把奈万林那—阿尔福斯的理论从有限级推广到无限级。博士毕业后,程其襄用柏林大学的资助到哥廷根大学进修,同时也是为躲避盟军对柏林的空袭。不久,柏林的资助断绝,程其襄有幸有一份教中文的工作,一直维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历经希特勒法西斯的洗劫,战后的德国数学界一片凄凉景象。1946年,程其襄辗转设法,经汉堡,转到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借搭英国船回国。到上海后,程其襄立即被同济大学聘为数学教授,任数学系主任。1951年,又兼任理学院代理院长。 1952年院系调整时,同济大学成为以建筑为特色的工业大学,理学院撤消,程其襄因此调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此后他一直在华东师大任教,直至退休。 2000年因病去世,享年90岁。

程其襄先生不善交际,淡泊名利,一生慎行独思。他原是同济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到华东师大数学系后,只任分析教研室主任,但他毫无怨言,彼此精诚团结,是个好榜样。程先生在德国留学时,当时德国数学的领导人物是比贝巴赫 (LBieberbach),提倡的口号是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德意志数学”,凡犹太籍数学家的工作一律排斥。但是,程先生不愿意附和“德意志数学”,依然接近犹太数学家,对他影响最大的数学家施密特 (E. Schmidt),就是犹太人。

程其襄先生十分博学,他懂得佛学和梵文,还能读拉丁文,曾帮李锐夫先生等翻译《微积分学史》中的拉丁文段落。先生留学德国,精通德语,参与《马克思数学手稿》翻译工作,以及希尔伯特的名著《几何基础》、 德汉数学名词》等的审校工作。在数学领域,除了函数论是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还涉猎逻辑学,《辞海》里的数理逻辑学词条,多半是由他撰写或校订的,1978年还招收数理逻辑方向的研究生。改进黎曼积分是陈先生的关注热点,他在国内首先介绍“汉斯多克积分 (Hanstock Integral),后来邀请汉斯多克的学生,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工作的李秉彝先生来华合作,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程其襄先生对中国数学教育事业有着历史性的贡献,突出表现在《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方面。1953年起,他连续招收6届“数学分析研究生班”,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培养了上百名《数学分析》课程的师资。1954年,受教育部委托,他编制高等师范院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1980年代,程其襄先生担任《数学分析》教材主编,这是一本发行量很大,使用面极广的基础课教材,1987年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一个研究班,一份大纲,一本教材,其影响遍及全国师范院校的数学系。除此之外,程其襄先生编译的著作还有《泛函分析》、《复变函数论》、《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基础》等。

 

更多个人传记查看:

博学·慎行·深思——记数学家程其襄先生(摘自:《师魂——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