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站起来思考的史学家

  


近代中国是我们祖国刚刚走过来的昨天,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切,它的遭遇和前进更不能不使我们百回千转地思之了。

——陈旭麓

陈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初名修禄。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大建校元勋之一。1943年毕业于大夏大学历史社会学系。1946年起任大夏大学副教授。19491952年兼任圣约翰大学教授。1951年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历任历史系副教授、教授,兼任历史系副主任、研究生处处长、副教务长、中国近代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上海地方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大中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职。1988121日,因病去世,享年70岁。其论著以思辨见长,视野宽阔,尤以晚年倡导“新陈代谢”说而著称。

早在1942年大学尚未毕业,他就已在贵阳文通书局出版了《初中本国史》,同年又在一家文史专刊上发表了毕业论文《司马迁的历史观》,深得文史前辈谢六逸等先生的器识。1946年先生随大夏大学“复员”到上海后,先生蒿目时艰,以一个“自由分子”的情感和理性,把积年所学和忧思化作对时局的针砭和对国运的洞见,在《观察》《大公报》《时与文》《展望》等报刊的显著位置上,发表了《我们向哪条路走》《暑假话大学》《戊戌维新论》《中国还需要革命》《论学术独立》《吊“北京人”》《论学生运动》等一系列论理条达、笔锋犀利的时论,在当年中国的言论中心上海证明了自己的存在。1949年以后,先生渐渐将平生所学寄之于史,并具体落实到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

在此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先生在史学许多领域留下自己深刻的印记。先生所著《辛亥革命》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撰写的辛亥革命史专著,书中确立的研究辛亥革命的体系,提出的许多观点,为史学界产期援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本土史学的标志性文本”,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等六项大奖。作为一个崭新的近代史分析框架,先生提出的“新陈代谢”说,酝酿于70年代末,构思于80年代初,而于80年代末形成周密严整的学说。这个新体系包含了阶级斗争,但又广于阶级斗争;他体现了经济发展,又包容了政治、思潮、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嬗。它的出现无疑是对前此流行的两个过程模式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三次革命高潮体系的超越,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研究已走出三次革命高潮、十大事件的约定格式。

先生晚年的学术成就并不限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他的《浮想录》也许是更值得珍视的一个文本。这部由语录式的警句断想构成的著作,从19777月写起,一直到1988121日先生去世为止,前后历时12年,共695条,每条长短不一,少则几个字,多则一两百字,它就像一条引之弥长的思想长链上的一个个环节,记录了改革开放时代一个历史学家的心路历程和哲学思考,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本土历史哲学的标志性文本

 

更多传略查看:

一位可敬可亲的人——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教授之道(摘自《师魂——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

礼赞大师|陈旭麓:以“新陈代谢”理解中国近代史(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