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平出生于1911年11月1日,经历了从清朝末年到21世纪的社会巨变。施平中学时期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26年于昆明投身大革命,1931年秋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任学生抗日会主席。

       20世纪30年代,正当中华民族陷入危难之际,他加入左翼文化同盟,先后两次率领青年学生当面敦促蒋介石抗日救国。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施平任浙大学生会主席、杭州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主席,领导杭州全市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并任全国学联执委特别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施平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浙东南特委宣传委员、云和县工委书记,在云和期间,利用公开身份筹办《云和快报》。1939年冬,施平调往桂林,在党领导的“国际新闻社”工作,曾到上海担任华东沦陷区新闻工作站负责人、香港分社记者、采访部主任。1941年8月,施平同志进入新四军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工作。在此期间,受新四军军部委派,护送邹韬奋到淮南军部。1946年至1947年,施平任南通县委书记、县警卫团政委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施平同志曾担任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施平自1978年8月至1984年6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当时正值拨乱反正的特殊历史时期,施平与其他校党政领导一起,果断地平反冤假错案,进行了系列整顿与改革,为学校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彻底平反冤假错案”、“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荐中年校级领导”、“发起部分高校座谈,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等许多当年的举措,至今传为佳话。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施平笔耕不辍,著述颇丰。2010年百岁华诞到来之际,学校出版70万字《施平文集》详实记述了施老对国家建设、教育发展的深邃思索和创新实践。2015年,施平被评为“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2021年正值建党百年,在春节前夕,111岁的施平与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其他45位年逾百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老一辈革命家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政治本色、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决心深深触动了在校师生,新四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铸就的“铁军精神”令师生们备受鼓舞。师生们深刻领会“铁军精神”的内涵实质,自觉赓续“铁军精神”,为国家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