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承:中国现代教育的推进者

 


一个学校最后的成功,就靠着教师。无论学校的宗旨怎样明定,课程怎样有统系,训育怎样研究有素,校风怎样良善,要是教师不得人,成功还没有把握。

——廖世承

廖世承(1892-1970),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人,字茂如,著名教育家。1915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后赴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1919年回国,任东南大学教授和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光华大学副校长兼附中校长。建国后,任光华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第一师范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学院院长、民盟上海市委第一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常委。

1908年,廖世承考入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中学部,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后留学美国布朗大学,获博士学位。1919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兼任附中主任,组织心理测验的实验和道尔顿制的实验,参与创建中国最早的心理实验室之一。与舒新城、陈鹤琴等人用智力测验法进行测试实验,开创了我国教育实验工作的先河,被国内外学者誉为“廖氏团体测验”。此外,廖世承还积极参与以改革学制和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工作,成为“六三三”学制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行者。

19273, 廖世承先生离南京, 来到上海新创办的光华大学, 任该校教育系主任, 附中主任兼大学副校长。1931, 他“力辞副校长职”,集中精力办光华附中。廖世承在光华附中任上,聘请的教职员不少人是有名的学者和教授, 他们既有学术专长, 又有教学经验,对光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使光华附中在上海各中学中名列前茅, 曾列入甲等中学。抗战时期, 及至上海沦陷后, 被迫停办教学。

1938, 国民党抗战军兴, 教育部为培养中学师资, 配合抗战建国国策,筹设独立师范学院。由高等教育司推荐,聘请廖世承为筹委会主任,廖先生欣然赴任。同年十月, 国立师范学院正式成立, 廖世承出任院长。该院设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湖南安化县蓝田镇。廖世承带领大家艰苦创业, 毅然办起一所师范学院。任职期间, 他不仅积极兴修校舍, 扩充教学设备,增添图书资料,还不遗余力邀集当时全国有名的专家教授来院任教, 汪伯明、高觉敷、郭一岑、朱有光、钱基博、钱钟书、马宗霍、黄子道、宗子威、刘佛年等国内知名学者,成为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影响较大的大学之一。

1947年,廖世承辞去国师院长之职。再任上海光华大学副校长,兼任附中主任,后代理校长之职。1951年秋,光华大学、大夏大学等院校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廖世承任副校长。1956年起,先后任上海第一师范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学院院长等职。19701020日逝世,享年78岁。

先生注重教育实验和教育科学发展,在教育心理学、高等师范教育、中等教育、教育测验及统计、学校管理等诸多领域,均有丰富著述,有《教育心理学》《测验概要》《教育测验和统计》《中学教育》《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等,还有百余篇论文散见于各种报刊。

20185月,上海市社联公布了首批68位“社科大师”名单,廖世承先生位列其中。


更多传略查看:

以办好附中为乐的大学教授——记廖世承教授与光华附中(摘自《师魂——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

礼赞大师|廖世承:在中国教育领域用科学实验推进中国现代教育(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