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家王志稼

 

现在教育以振发民族之繁荣与促进民族之地位为最高墓地。一个民族之盛衰与存亡决非出乎偶然,必有其素因在焉,如人民有无健全之体格、高尚之道德、卓绝之知识,与特殊之精神。此死者为民族图存之要素,自强不息之基础。其要旨固在寄寓于教育中也。

 

——王志稼

 

王志稼(1895-1981),近现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名守成,以字行。1916年考取东吴大学生物系。次年发起成立丽则会。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东吴大学学生会第一届会长,在《东吴学报》发表中国第一篇藻类论文《苏州螺壳上附生的藻类植物群》。次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兼任东吴一中、景海女子师范教员。1924年初其英语论文《中学生物学之教学法》在全国教会大学会议上获誉,并受中国科学社委托编著新学制高中教材《公民生物学》。后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次年获植物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沪江大学生物学讲师,1927年参加沪江大学中国教员收回教育权委员会。后任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兼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国立药专教授。1932年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藻类学技师、研究员,对长江流域淡水藻类植物作系统研究。1938年任上海女子大学教授,1941年任沪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3年任私立华东大学理学院院长。1946年初中国建设服务社、中国科学事业协作社联合创办中国生物科学研究所,任副所长。次年兼任光华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1948年又兼任上海市立科学馆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学会名誉理事。

新中国建立后,于1950年初当选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委员。1951年负责创办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8年,为支援安徽建设,全家由上海迁到合肥,他奉命筹建合肥师范学院生物系。该系1959年,由合肥迁到芜湖,后又改名为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和系主任。曾当选上海市植物学会第一届主席,安徽省植物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安徽省委常委。

王志稼的研究范围为淡水藻类植物。他先后在长江下游各省水域或地面采集标本二十余瓶,发现兰藻、绿菜类若干新种,创造性地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中生物学课本,及《公民生物学》、《藻类植物》等专著,撰写出《水草与农业之关系》、《淡水藻类与饮水之关系》等有影响的论文多篇,其中《生长在池塘龟甲上的藻类》一文,揭开了江苏绿名毛龟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