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泽:马克思主义史学名家

 


每个时代总有每个时代的主题,每个时代对历史的认识,总是以这个时代所能提供的一切知识资源与理论深度为前提的。因此,研究历史的人,应该具有“由今知古”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关注现实生活,从当下的生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识见,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历史学家,都是在现实的感召之下而从事历史研究的。

——吴泽

吴泽(1913-2005),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江苏武进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经济系,曾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毕业后,先后任重庆朝阳大学法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大夏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1951年全国高校调整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客家学研究中心主任。曾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召集人,中国古代史和史学史双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

吴泽7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就读于常州和无锡的新式学堂。1930年夏,考入上海大夏大学附属高中部,19339月,考入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受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吕振羽等影响,开始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由此从经济学转向历史学,逐步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19377月卢沟桥事变后,回到常州老家,与几位同学创办《抗敌导报》,因在创刊号上发表《从淞沪抗战看中日战争的前途》,对国民党当局有所指责,被捕入狱,出狱后又在南京《金陵日报》上撰文揭露国民党监狱的黑暗内幕,并阐述对抗战前途的看法。1938年春辗转至重庆,先后执教于复旦大学、朝阳法学院和大厦大学,抗战期间,先生一边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一边在学生中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并完成著作《中国历史大系·古代史》和《中国历史简编》,前者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殷商史的专著,后者标志着吴泽自成一家的中国通史体系的初步形成。19459月,抗战胜利后,先生于贵州赤水大夏大学任教,次年随大夏大学迁回上海。194610月,经翦伯赞与华岗介绍,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5月上海解放后,先生参与了接管大夏大学的工作,并任大夏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务长和文学院院长。1951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等校合并为华东师范大学,先生任历史系主任直至1956年。19551960年间,先生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理论和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集结成《中国通史基本理论问题论文集》一书。

改革开放以后,先生年近古稀,先后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客家学研究中心主任等,1981年,华东师大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两个学科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博士点,先生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任为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史学史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在繁重教学工作之余,先生依然勤奋著述,笔耕不辍,继续从事教材编写工作。吴泽的贡献在于:1、客家学研究。吴泽首次倡导建立现代的、科学的客家学,并率先在华东师大成立客家学研究中心,主编出版《客家学研究》杂志,发表《客家学刍议》等论文。此举引发了世界客家学术组织的诞生,在海内外掀起了客家学热潮。2、中国史学史研究。吴泽先后选编出版《中国史学史论集》和《中国近代史学史论集》,其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史》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的专著。20058月,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20185月,上海市社联公布了首批68位上海“社科大师”名单,先生位列其中。

 

更多传略查看:

通古今经天纬地——吴泽先生的学思历程(摘自:《师魂——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

礼赞大师 | 吴泽:在现实的感召之下从事历史研究(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