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奠基人


 

道德关系是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的, 凡是不劳动的人是不会做到道德高尚的。

——周原冰

周原冰(1915.12.13-1995.9.17),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原名周元斌,安徽省天长县石梁镇人。1926年考入天长第一高等小学,1929年考入天长中学,1932年在天长中学毕业,留校当书记员兼图书管理员。19344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39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初奉命到新四军第五支队工作,先后担任天长县民主政府秘书长, 新四军五支队政治部宣传股长,新四军二师五旅政治部统战科长。1943年,调任淮南根据地天高办事处任秘书、党组副书记、书记。19449月起,先后担任高邮县长、淮南路东专署财经处长、副专员、代理专员等职。内战爆发后,先生被委任苏皖边区政府行政干部学校秘书长兼行政系主任。1947年,苏皖边区政府行政干部学校并入华东建设大学,先生任行政系主任兼总支书记。1948年,潍坊解放后先生返回山东,留任济南市委宣传部干部教育科科长,并负责文化出版工作。1949年先生奉命进上海筹备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后出任该校教育处处长兼秘书长,实际负责党校工作。1956年,党校停办,先生被委派为市委创办的《学术月刊》总编。1962 2 月至1966 7 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合办的《未定文稿》副总编。1979 3 月出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在其主管的文科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先生文武兼备,虽然没有高学历,却自学成才,在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并举的革命实践中,留下了26 种专著和近300 篇的论文和杂文。其主要著作有《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青年修养漫读》、《谦虚与骄傲》、《谈忠诚老实》、《论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本质差别》、《学习观点与学习方法》、《碎弹集》、《略论又红又专》、《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道德问题论集》、《道德问题丛论》、《共产主义道德通论》等。

先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真诚的坚信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为我国的伦理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朱贻庭教授语)。先生是在革命队伍中成长起来的伦理学家,在革命实践中炼就了“探求真理,坚持真理”坚毅不拔的精神。

先生1934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先是在家乡与人一起创办《今天》、《准备》等进步刊物,随后又到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参加“沪南青年救亡团”,曾以周剪秋笔名在《中日论坛》发表抗日风潮的报道文章。抗日战争爆发后,先生返回天长,参与组织天长战时青年训练班和天长青年救国会(任理事长)工作,推动创办多种抗战刊物,宣传和发动民众参加抗战。1939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奉命到新四军第五支队工作,担任过政治部宣传股长等职,曾与十四团政治处主任胡少卿率部解放灵凤县侩南地区。解放战争爆发后,先生任华东建设大学行政主任兼总支书记,曾带一批专家教授撤至大连,在大连期间为掩藏身份,将姓名周元斌改为周原冰。在此期间,先生因工作需要,阅读了不少马列主义著作,1948年写成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青年修养漫谈》等书,从此开始了理论学术研究。1955 年出版的《谦虚与骄傲》一书再版了8 次,重印18 次,发行量达300 万册,并有俄文译本和朝、蒙、藏、维吾尔等4 种少数民族语的译本,对党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文革期间,先生被诬为“叛徒”、“修正主义分子”,遭到严刑拷打,虽身心遭受严重摧残,仍怀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0185月,上海市社联公布了首批68位上海“社科大师”名单,先生为其中之一。

 

更多传略查看:

礼赞大师 | 周原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奠基人(摘自:《文汇报》)

华东师大伦理学学科的开拓者!(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微信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