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契:中国当代大哲
不论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自由思考,是爱智者的本色。
——冯契
冯契(1915—1995年),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生于浙江省诸暨县,原名冯宝麟。1935年先生报考南开大学数学系奖学金生,被录取之后,又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哲学系公费生,最终决定入读清华哲学系,用先生的话说,当时的考虑是要救国,就要有理论,最根本的理论是哲学。我对数学、科学、文学、哲学都爱好,学哲学大概最能满足我广泛的兴趣。在清华,先生受教于冯友兰、金岳霖先生,打下了扎实的哲学与逻辑功底。抗战期间,清华西迁昆明,与北大、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大,先生在西南联大又选读了原北大教授汤用彤先生的课程。1993年汤用彤先生百年诞辰和1994年金岳霖先生百年诞辰,先生分别写了《忆在昆明从汤用彤先生受教的日子》和《忆金岳霖先生以及他对超名言之域的探讨》两篇文章,深情地回忆了这段难忘的岁月。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后,先生于1952年正式受聘,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讲授辩证唯物论、逻辑学、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等,直至1995年去世。其间,还先后兼任过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在大学培养人才的同时,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了一些理论读物,其中的《怎样认识世界》一书出版后受到毛泽东的重视和推荐。毛泽东曾嘱咐其秘书林克“找四、五、六、七、八本”送与自己周围的“青年同志”阅读。1956年,冯契在全国第二次高等师范院校会议上就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提出了重要的意见:理论不仅要化为方法,还要化为内在的德性,这一观点后来被进一步凝练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名言。
冯契哲学研究的重要特点是哲学和哲学史的交融统一。他说:“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先生在当代中国哲学史上,做出了两大原创性哲学成果: 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哲学的新解读、构建“智慧”说哲学体系。
“文革”结束后,冯契首先完成的是60万字3卷本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至1985年陆续出版。《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出版后,1985年在庐山的学术研讨会上,张岱年、任继愈、王明、石峻、李泽厚、萧萐夫、庞朴等著名专家学者予以高度评价,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致信祝贺,信中说:“以一己之力完成如此鸿篇巨制,在近年实属罕见”。随后,冯契在1989年又出版了35万字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一书。成为当代中国完整勾划了先秦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两千多年中国哲学发展历史的第一人。他还主编了上、下两册的《中国近代哲学史》。
1944年冯契先生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智慧》,后发表于1947年出版的《哲学评论》10卷5期,具名冯宝麟。这篇论文是其研究“智慧说”的起点。冯契以广义认识论为视野建构起的“智慧说”体系,通过“智慧说三篇”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体现。其中《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一书,主要讲基于实践的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特别是如何通过“转识成智”的飞跃,获得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主旨是讲化理论为方法,说明认识的辩证过程如何通过逻辑思维的范畴,转化为方法论的一般原则;《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主旨是讲化理论为德性以及人的自由的实现,分析人在从现实中汲取理想又使理想成为现实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并通过德性的培养实现自由的人格。显然,《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是理论主干,而其他两篇是两翼。这样的体系结构本身正是冯契“化理论为方法”和“化理论为德性”的写照。
附:
冯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网站:https://news.ecnu.edu.cn/fengqi2015/main.psp
纪念冯契先生百年诞辰 :http://www.philo.ecnu.edu.cn/26027/list.htm
更多传略查看:
神思慧境磊落嵚崎——记冯契先生终其一生创建的智慧哲学(摘自《师魂——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
礼赞大师|冯契:怀抱自由心灵,一生探索“智慧”(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