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一代地理学宗师

 


别人的时间可用年来计算,我的时间只能用天来计算了,但只要我的呼吸不停止,我的工作也就一天不能停止。

 ——胡焕庸

胡焕庸(1901.11.20-1998.4.30),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人口学家、中国人口地理学创始人。胡焕庸是江苏宜兴人,1919-1923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就读。1923-1925年在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史地教员。1926年在东南大学补读地学系学分后获理学士学位,1926-1928留学法国。回国后到中央大学任教,后任地理系主任、教务长,又于1931-1933年受江苏省政府任命担任苏州中学校长。曾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华自然科学社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3年在治淮委员会任职;1953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1957年创建国内高校最早的人口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1983年任人口所所长、名誉所长;曾任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口学会顾问,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顾问等。胡焕庸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也是当代自然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先驱者之一。

1935年胡焕庸发表了著名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创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首次揭示了我国人口地域差异的格局,提出了一条可以标识中国东西部人口悬殊差异的“瑷珲-腾冲线”(因地名变更也称爱辉-腾冲线、黑河-腾冲线),奠定了中国人口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这条界线被誉为“胡焕庸线”。这条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切变线’或‘突变线’,它的被发现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最本质、最稳定的格局。

事实上,70多年后的今天,这条线的位置和性质未能稍变,而且后来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证明,它不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也是其他人文地理甚至自然地理景观的分界线……成为中国地理结构中堪与‘秦岭-淮河线’并立的最重要的地理界线,也是唯一以人命名的中国地理界线!”

2014年胡焕庸线再次引起国人注目。411日晚9时许腾讯QQ在线用户数突破2亿,发布了一张QQ实时在线用户分布地图,有人发现符合胡焕庸线,引起网络热议。同年1127日,李克强总理在北京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时,提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的问题:“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此后围绕“李克强之问”,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突破胡焕庸线成为热门研究课题。

胡焕庸研究成果丰硕,“胡线”只是其中最受人瞩目的部分。胡焕庸其他主要贡献在于:1、划分中国人口区域,拟定差别人口政策;2、关注边疆人口分布,探索国内移民方向;3、开创中国农业区划,揭示人口-粮食关系;4、倾心淮河水利事业,使治淮走上科学道路;5、普及气象气候知识,引进海陆演化理论;6、研究世界区域地理,重视人文及自然地理。

 

更多传略查看:

一代地理学宗师——记胡焕庸教授(摘自《师魂——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

礼赞大师|胡焕庸:开创人口地理学,超越人口地理学(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