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学家苏渊雷
文化具有三性,即继承性、吸收性和创造性。继承传统文化,吸取外来文化,创造新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苏渊雷
苏渊雷(1908.10.23-1995.11.13),原名中常,字仲翔,号钵翁、遁园,浙江平阳(今属苍南)人。四岁丧父,五岁入私塾,并就学于外祖父,深受传统文化熏陶。1922年考入设在温州的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与同学蔡雄等组织“宏文社”、“血波社”等团体。1925年,参加改组后的国民党。次年四月加入共青团,当年秋转为中共党员,参加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活动。1926年被选为温州学生联合会主席,在校刊发表长诗《十月革命放歌》。同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代表浙江省学联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学生总会第八届代表大会。返温后发表《粤游新记》,盛赞革命策源地的新气象,并与蔡雄烈士合编《温州学生运动的回顾与展望》一书。
1927年“四·一二”政变发生后第三天被捕入狱,后移送杭州陆军监狱。不久,被判刑19年。。在狱中曾上书蔡元培为全国被捕青年请命,写长诗《狱中长歌》。与同囚战友薛暮桥、骆耕谟、徐雪寒、朱楚辛、庄启东等坚持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读《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等,并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周易》,写成《易学会通》5万余字。又自修英语,阅读了历史、哲学、自然科学、佛经等大量书籍,为后来从事学术研究厚植根基。1933年,由同乡、水利专家林同庄等保释出狱。受聘为上海世界书局编辑所编辑。一年后,与钱俊瑞、徐雪寒等发起创办新知书店,继赴南京,参加“救国会”、“求知合作社”和“新兴社会科学座谈会”,从事党的外围活动。抗战前夕,发表《论哲学之战斗性与实践性》一文。南京撤退前夕,接编沈钧儒为社长的《抗敌周报》,直到最后一期。
抗战期间,辗转于武汉、衡阳、重庆,先后在前中央政治学校主讲哲学,兼私立中国地政研究所导师,国立体专、私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国文讲席。1942年在重庆创办“钵水斋”,以文会友,结纳中外名流,致力钻研文史哲学,刊行《经世文综》、《钵水斋丛书》数种。抗战胜利后返上海,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秘书长兼第一处处长、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教师兼总务长,一度兼任《中国时报》主笔。
建国后,任上海市军管会高等教育处兼文管会秘书、华东财委会计划部专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等职。反右补课被错划为右派,1957年调至哈尔滨师范学院。于1962年在黑龙江史学会主持《读史讲座》。尔后,坚持学术研究,精研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兼及诸子佛学。改写《玄奘新传》,编集历年所作诗词若干卷,为《钵水斋集》。1976年写成《论诗绝句》64首,连续发表在香港《文汇报》上。1979年返沪,在华东师大历史系任教,主讲中国史学史,并从事禅宗语录《五灯会元》的校点和《王渔洋选集》的编注工作。同时兼任全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唐代文学会理事等职。苏渊雷专治文史哲,精研佛学,又善书法、绘画、诗词,主要著作有《读史举要》、《白居易传论》、《名理新论》、《玄奘》、《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四论》、《民族文化论纲》、《中国古代学术源流略讲》、《孔学四论》、《佛学通讲》、《中国思想文化论稿》等,已编为《苏渊雷全集》行世。
更多个人传记查看:
风雨人生 笔墨春秋——记文史学家苏渊雷教授(摘自:《师魂——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