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谢天佑


谢天佑(1932.3.5-1988.4.26),湖北黄梅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52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1955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通史研究班攻读。1957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题为《封建社会的公社形态》。1958年毕业后即一直留校任教。其间,1960年参加了上海史学会;同年3月参加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的编写大纲的讨论会。1981年任中国古代史研究室和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室主任,校系学术委员。

谢天佑14岁时家生巨变,靠着李华白老师的推荐,先后就读于九江中学和庐山中学。1949年,谢天佑考入了九江师范学校,在历史老师何素梅的引导下,对历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奠定了他一生学术发展的方向。1952年,由于品学兼优、表现突出,谢天佑被保送进入湖北武汉的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学系学习。在大学四年中,他勤奋学习,努力汲取知识,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谢天佑大学毕业后,再次因品学兼优,被推荐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通史研究生班深造。在校期间,他孜孜不倦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理论基础札实,因此他的史学研究具有理论思辨的风格,善于从宏观上、理论上看问题,富有现实感。

19571月,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在历史系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从助教起步参与教学与研究,深受系主任吴泽教授的器重,曾有“小吴泽”之称;60年代初,获评讲师职称,还担任了教研室主任,19605月还被评为“华东师范大学文教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文革”期间,谢天佑被安排进了上海师大的二十四史标点组,与徐震堮、戴家祥等大师一起工作。一年之后,他回到了历史学系,进入了课堂给工农兵学员上课。“文革”结束,恢复职称评定,谢天佑是第一批获评副教授的;1986年又被评为教授,开始带硕士研究生。

谢天佑在华师大工作的30余年,他以独立思考、自强不息的精神,闯出了一条富有鲜明个性的研究历史的道路,取得了一系列令学术界和社会上瞩目的成就,成为享有声誉的史学家。自195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封建社会的公社形态问题》开始,谢天佑以他的青年锐气,积极参与了当时史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和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的讨论,初露他驾驭理论思维的锋芒。60年代初他开始进入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领域。他从事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时间最长,从1962年在《新建设》第二期发表的第一篇农民战争史研究论文《试论孙恩、卢循起义的性质》算起,20余年中,共发表了30篇农战史研究的论文,主编出版了一部颇有特色的农战史研究专著《中国农民战争简史》。

与此同时,谢天佑认识到拓宽中国农战史研究的必要性。事实上,从60年代开始他就提出:中国农战史研究要打开新局面,必须重视封建生产关系、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与农民战争的关系的研究。由此他在80年代转向对中国经济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都有了,而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还没有”,因此他要写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学》。其结果是他在1987年完成的书稿《秦汉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史稿——兼评自然经济论》。这本专著凝聚了他对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以及其对商品经济,小农经济等一系列重要经济政策和思想的精辟见解。

谢天佑在80年代思考的另一重点是皇权主义对臣民心理的影响。几十年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他深知皇权主义的弊端。80年代对文革的反思,更显示了皇权主义的流毒之深。从1979年开始,他写作并发表了一系列短小精悍的读史札记,分析包括因汉武帝时“腹诽”罪而造成的“谄谀取容”之风等皇权主义的种种弊病,引起学界、政界和大众的高度注意。

1988424日,谢天佑准备写作《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的第十一节《为之献身的愚忠》。晚上十时,突然中风,26日凌晨一时五十四分匆匆的离去了,书桌上仍放着《岳飞新传》、《文天祥传》等书,放着写作《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的书稿、稿纸。这位为思想和学术而生的学者,为史学研究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最宝贵的年华,最终为思想和学术献出了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