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观(1897-1960),原名绪懋,字荫堂,号德官,一号达观,后以"达观"为名,著名社会学教授,安徽六安县南官亭三旺冲人,六安陈门高氏第25代孙,出生于书香世家。
早年求学与留法经历
高达观于1897年10月27日出生,自幼接受家庭的启蒙教育,在高家私塾和祖父创办的广益学校学习。1915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191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在族叔曾祖高一涵的推荐下考入北京大学法语系。在北大学习期间,他刻苦钻研,并翻译了多部法国文学名著,发表在《小说世界》等刊物上。高一涵在给胡适的推荐信中提到:"达观所译小说,已托思聪君带来,请你转托别人校正一遍……因为他是‘寒士'想添补学费的。"
1925年,高达观从北大毕业,参加中法庚子赔款聘用法文教师的鉴定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入职北京市立第一女中任法文教员。1927年,他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法语讲师。为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1929年,他远赴法国巴黎大学文科留学,研读《资本论》和西方社会学各流派名著,奠定了扎实的社会学专业基础。1930年末因祖母病逝,次年祖父又患重病,高达观得高一涵函召归侍,遍寻名医,日夜服侍,然已无回天之力。
抗战时期学术与教育贡献
1932至1937年,高达观先后在河南大学、安徽大学担任社会学系教授。他编译的《社会学原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大学社会学系必读参考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他兼任省教育厅秘书,临危受命担任战时安徽省庐州中学校长,后赴湘西参与筹建国立安徽中学暨国立八中,担任首届高中部主任并代行校长职务,在艰难环境下坚持教书育人。
1939年,因不满官僚腐败、党棍施压,高达观毅然辞职。其时获得中英庚子赔款研究基金资助,以中英庚款会科研人员身份来到昆明西南联大。在昆明期间,尽管政治压抑、生活艰难,他仍悉心投入研究,完成了《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的重要课题,获得学术界高度评价。该书于1944年由正中书局出版,后被收入"民国丛书"第三编社会科学总论类,成为社会学系必读教材。
1940年,高达观受聘于国立编译馆,在梁实秋领导下从事编译专著及编审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苏州社会教育学院、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担任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他曾多次不畏高压,为被捕进步学生担保,深受学生爱戴。
新中国时期学术转型与建树
1949年苏州解放后,高达观积极拥护新中国,参加华北革大学习和安徽五河县土改工作。1950年任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51年调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他被调至华东师范大学担任历史系教授兼资料室主任,虽难以割舍从事数十年的社会学专业,但仍服从安排,转入历史学领域,编著《中国近代史讲稿》。
1956年,因国家外交需要,高达观被调往上海外国语学院筹建西语系。尽管年近花甲且多年未从事法语教学,他仍知难而上,不顾频发的心脏病,圆满完成西语系筹建任务。他主编的《简明法汉词典》是新中国第一本法语工具书,196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同期,他还翻译了伏尔泰的《哲学通信》等名著,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
学术贡献与历史地位
1960年7月19日,高达观因繁忙工作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在上海逝世,享年63岁。他为中国社会学与法语教学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其学术贡献体现在社会学研究与教育、法语教学与翻译、历史研究等多个领域。他编著的《社会学原理》、《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简明法汉词典》等著作,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学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摘自高达观子女所撰《先父高公达观慈母潘氏兰清行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