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 |
责任者 |
出处 |
年份 |
全文阅读 |
| 会议录:二十八年二月三日下下四时第三次编辑委员会 |
廖世承 |
《国师季刊》 1939年[ 第2期 ,94页] |
1939 |
全文阅读 |
| 花边文学:中国人而不如耗子乎 |
廖世承 |
《燕大周刊》 1936年[ 第7卷第7期 ,24-25页] |
1936 |
全文阅读 |
| 国文测验报告(附表) |
廖世承 |
《光华附中半月刊》 1933年[ 第8期 ,34-41页] |
1933 |
全文阅读 |
| 国难教育:施行非常时期教育应有之认识、国难教育 |
廖世承、欧元怀 |
《教育季刊(上海1925)》 1936年[ 第12卷第2期 ,13-17页] |
1936 |
全文阅读 |
| 国立师范学院院歌歌词 |
廖世承作词;唐学咏谱曲 |
涟源一中官网 |
1938年后 |
全文阅读 |
| 郭丽川先生遗孤教养金保管委员会纪录 |
廖茂如(廖世承) |
《光华附中半月刊》 1935年[ 第3卷第6期 ,71页] |
1935 |
全文阅读 |
| 光华附中时事测验报告(附图表) |
廖世承 |
《光华附中半月刊》 1932年[ 第2期 ,21-31页] |
1932 |
全文阅读 |
| 光华大学附中十年来概况(附表) |
廖世承 |
《光华大学十周纪念册》 1935年[ 纪念册 ,104-132页 ] |
1935 |
全文阅读 |
| 光华大学附中概况(附表) |
廖世承 |
《光华年刊》 1935年[ 第10期 ,6页] |
1935 |
全文阅读 |
| 关于中学校的组织问题(附图表) |
廖世承 |
《江苏教育(苏州1932)》 1937年[ 第6卷第1/2期 ,66-72页] |
1937 |
全文阅读 |
| 关于中学校的课外作业问题 |
廖世承 |
《光华附中半月刊》 1937年[ 第5卷第1/2期 ,1-4页] |
1937 |
全文阅读 |
| 关于学生自治的几个问题 |
(美)顾樊山(I.Edwin Goldwasser)讲演;廖世承译 |
《新教育》 1919年[ 第2卷第3期 ,31-39页] |
1919 |
全文阅读 |
| 关于新学制一个紧急的问题 |
廖世承 |
《新教育》 1922年[ 第5卷第4期 ,10-20页 ] |
1922 |
全文阅读 |
| 关于新学制草案中等教育课程之研究(附表) |
廖世承 |
《教育杂志》 1922年[ 第14卷号外 ,1-15页] |
1922 |
全文阅读 |
| 关于非常时期教育之意见及方案:实施非常暑期教育应有的注意点 |
廖世承 |
《江苏教育(苏州1932)》 1936年[ 第5卷第1/2期 ,50-53页] |
1936 |
全文阅读 |
| 关系教学法的两个问题 |
廖世承 |
《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 1931年[ 第7卷第3期 ,12-13页] |
1931 |
全文阅读 |
| 各师范学院院务报告:五、国立师范学院:(一)校址…… |
廖世承 |
《教育通讯(汉口)》 1938年[ 第34期 ,7-8页] |
1938 |
全文阅读 |
| 个己的产生 |
廖世承 |
《观察》 1946年[ 第1卷第8期 ,14-15页] |
1946 |
全文阅读 |
| 高级中学必修科各科课程纲要 |
廖世承 |
《山西省教育会杂志》 1923年[ 第9卷第4-5期 ,166-170页] |
1923 |
全文阅读 |
| 改良入学考试的一种方法 |
廖世承 |
《教育与人生》 1923年[ 第1期 ,1-2页 ] |
1923 |
全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