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 |
责任者 |
出处 |
年份 |
全文阅读 |
| 我所见到的鲁迅(1936) |
郭光 |
《隽永的怀念——纪念郭圣铭先生文集》 |
1936 |
全文阅读 |
| 意大利的今昔 |
郭节述 |
中央日报(重庆),1943-09-25(0003) |
1943 |
全文阅读 |
| 美国精神 |
郭节述 |
国际编译,1944(3):46-52 |
1944 |
全文阅读 |
| The Value Of Knowledge Of The Past In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The Present 古为今用(1949) |
Sheng-Ming Kuo 郭圣铭 |
《隽永的怀念——纪念郭圣铭先生文集》 |
1949 |
全文阅读 |
| 独立宣言 |
郭圣铭译 |
《隽永的怀念——纪念郭圣铭先生文集》 |
1957 |
全文阅读 |
| 批判阿诺德·汤因比的反动史观 |
郭圣铭 |
文史哲,1962(1):29-41 |
1962 |
全文阅读 |
| 约翰•里德及其名著《震撼世界的十天》 |
郭圣铭 |
《隽永的怀念——纪念郭圣铭先生文集》 |
1979 |
全文阅读 |
| 查理曼帝国和它的分裂——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和法、德、意三国的由来 |
郭圣铭 |
历史教学,1979(5):25-29 |
1979 |
全文阅读 |
| 汤因比的史学理论及其影响(上) |
郭圣铭 |
世界历史,1979(3):83-88 |
1979 |
全文阅读 |
| 汤因比的史学理论及其影响(下) |
郭圣铭 |
世界历史,1979(4):80-82,89 |
1979 |
全文阅读 |
| 古希腊的史学遗产(下) |
郭圣铭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4):76-80 |
1980 |
全文阅读 |
|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史学 |
郭圣铭 |
历史研究,1981(2):169-185 |
1981 |
全文阅读 |
| 波里比阿及其《通史》 |
郭圣铭 |
历史教学,1982(10):40-42 |
1982 |
全文阅读 |
| 文艺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上) |
郭圣铭 |
历史教学问题,1982(5):9-13 |
1982 |
全文阅读 |
| 文艺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中) |
郭圣铭 |
历史教学问题,1982(6):13-17 |
1982 |
全文阅读 |
| 中古时期欧洲的史学(西方史学发展概述〈三〉) |
郭圣铭 |
外国史知识,1982(2):9-15 |
1982 |
全文阅读 |
| 波里比阿 |
郭圣铭 |
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 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302-307 |
1982 |
全文阅读 |
| 普鲁塔克 |
郭圣铭 |
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 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460-464 |
1982 |
全文阅读 |
| 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 |
郭圣铭 |
历史教学,1983(1):42-44 |
1983 |
全文阅读 |
| 文艺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下) |
郭圣铭 |
历史教学问题,1983(1):19-26 |
1983 |
全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