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 |
责任者 |
出处 |
年份 |
全文阅读 |
| 减租减息前苏中农村的剥削关系 |
施平 |
民主建设,1946,(第2期):24-34 |
1946 |
全文阅读 减租减息前苏中农村的剥削关系 |
| 抗战期间解放区与大后方农村生产的观察 |
施平 |
文综(如皋),1946,(第2期):8-12 |
1946 |
全文阅读 |
| 抗战期中解放区与大后方的农村动向 |
施平 |
文综(如皋),1946,(第2期):8-12 |
1946 |
全文阅读 |
|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发刊词 |
施平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55,(第1期):1-6 |
1955 |
全文阅读 |
| 党的领导对自然科学的意义 |
施平 |
学习杂志,1956,(第1期):20-23 |
1956 |
全文阅读 |
| 更努力地向老专家学习更快地成长为专家 |
施平 |
中国青年,1956,(第3期):5-7 |
1956 |
全文阅读 |
| 我们实行了教育与劳动结合的方针 |
施平 |
中国青年,1958,(第15期):34-36 |
1958 |
全文阅读 |
| 十年来高等农业学校培养农业经济科学人材的情况 |
施平 |
经济研究,1959,(第10期):49-50 |
1959 |
全文阅读 |
| 师范院校也要走“朝农”的道路 |
施平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第2期):22-25 |
1975 |
全文阅读 |
| 支持新生事物 做教育革命的促进派 |
施平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第2期):50-53 |
1975 |
全文阅读 |
| 鲁迅是怎样拒名利抗腐蚀的 |
施平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6,(第4期):29-40 |
1976 |
全文阅读 |
| 评司马光的“元祐”复辟 |
施平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6,(第3期):61-66 |
1976 |
全文阅读 |
| 我们党是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学习《〈共产党人〉发刊词》的体会 |
施平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6,(第C1期):72 |
1976 |
全文阅读 |
| 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
施平 |
人民教育,1980,(第3期):13-15,19 |
1980 |
全文阅读 |
| 一部值得阅读的地区史——评《中东史》 |
施平 |
世界历史,1980,(第6期):81-83+74 |
1980 |
全文阅读 |
| 论知识分子的历史运动和作用 |
施平 |
社会科学,1982,(第1期):7-13 |
1982 |
全文阅读 |
| 关于知识分子的几个理论问题 |
施平 |
社会科学,1983,(第7期):4-7 |
1983 |
全文阅读 |
| 在改革时代学雷锋 |
施平 |
当代青年研究,1984,(第2期):1-3 |
1984 |
全文阅读 |
| 把知识变成建设新世界的巨大力量——纪念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365周年 |
施平 |
社会科学,1985,(第10期):2-4,16 |
1985 |
全文阅读 |
| 论知识分子的定义、特点和范围 |
施平 |
社会科学,1985,(第3期):30-34 |
1985 |
全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