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重:毕生只做了两件事
我的毕生只做了两件事——教学、翻译。
——方重
方重(1902-1991,英文名Roland C.Fang),字芦浪,著名英国文学专家、翻译家,生于安徽芜湖,祖籍江苏武进(现常州),1916年入清华中等科,在清华中等科时的英文教师有孟宪承、林语堂等先生,这些先生的悉心指导为其英语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1923年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27年,听到国内北伐成功,多年军阀混战的局面可望改观,决计提前归国,投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既发挥自己的能力,亦促进国家战后复元,百姓安居乐业。1928年,在闻一多的推荐下,他赴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的前身)执教英国文学。1931年再应闻一多的邀请,赴国立武汉大学任教。1944年,赴英国讲学并任英国三一学院客座教授。1946年底方重教授回国,当时申报(民国三十六年一月十二日)报道了此事,1953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授,1954年在复旦大学任教授,1956年任上海外国语学院西语系主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方重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名人传》(Who’s Who)每版都有方重先生的生平介绍及其学术研究传略。1981年,美国《华侨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乔叟—陶潜—方重》的文章介绍方重先生为沟通中西文化所做的贡献。这一篇名是对方重先生毕生的学术成就恰当而又高度的概括。
方重先生赴美留学时在斯坦福大学攻读英国中世纪文学,获得学士学位,后考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深造,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题为《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China in Eighteen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重点论述了中国元素对1740年至1770年间的英国文学作品,尤其在戏剧、小说及散文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上世纪30年代,方重先生所涉及的英国文学研究包括剧作家莎士比亚(Shakespeare William,1564-1616)、玄学派诗人多恩(John Donne,1572-1631)、17世纪的散文家艾迪生 (Joseph Addison,1672-1719)、斯蒂尔(Richard Steele,1672-1729)、维多利亚时期杰出诗人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1889)和浪漫派诗歌的杰出代表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等风格迥异的作家,堪称我国在英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先驱者。1939年4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国诗文研究集》,集中体现了先生在英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观点。
乔叟(Chaucer Geoffrey,1343-1400)是英国14世纪著名诗人,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却远远超越了诗人的身份,英美学术界不乏其人将其誉为“英语文学之父”。方重先生译介乔叟的工作起于上世纪30年代末,成型于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成熟于50年代,60年代达到了顶峰,这个顶峰的标志,便是《乔叟文集》的出版。文集收录了乔叟一生创作的七部叙事诗作,其中包括三部完成的作品:《公爵夫人之书》(The Book of the Duchess)、《众鸟之会》(Parlement of Foules)、《特罗勒斯与克丽西德》(Troilus and Criseyde)和四部未竟之作:《声誉之堂》(The House of Fame)、《恩纳丽达与阿赛脱》(Anelida and Arcite)、《善良女子殉情记》(The Legend of Good Women)、《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此外,这部文集还收录了经鉴定确实出于乔叟之笔的短诗20首。
方重先生的学术成就还体现在他对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推介上。方重先生翻译陶诗的初衷,除却自身对大诗人的热爱敬佩之外,还曾自述:“我在英期间,为了使英国人士对我国文化有深入了解,曾对照我国古代诗歌的许多英译本发现不少译文不甚确切深感这类汉译英工作之重要不亚于英译汉。因此,我在研究乔里之余倾力翻译陶的诗文为中英文化交流作些努力。”他的英译作品《陶渊明诗文选译》是将中国优秀文化作品推介给世界的代表之作。
更多传略查看:
礼赞大师| 方重:“我的毕生只做了教学、翻译两件事”(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