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作者 | 类型 | 出处 | 年份 | 查看 |
关于《现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及施蛰存的倾向性 | 杨迎平 | 期刊 |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第8期):23-27 | 2008 | |
古今碰撞的力量——从施蛰存《石秀》谈古代小说的改编 | 姚舜 | 期刊 | 大众文艺,2017(第9期):41 | 2017 | |
古典韵味中的现代气息——论施蛰存早期小说中人性的异化 | 高燕 | 期刊 | 柳州师专学报,2009(第4期):31-33,41 | 2009 | |
更具现代性的施蛰存 | 翁菊芳 | 期刊 | 名作欣赏,2009(第17期):79-82 | 2009 | |
古典:从域外的诗形到本土的辞藻:从叶芝诗歌的翻译看施蛰存诗歌翻译的语言特色 | 李真真 | 期刊 |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第1期):35-36 | 2010 | |
感伤情调的双生花:施蛰存《上元灯》与沈从文《菜园》感伤情调比较 | 张立志 | 期刊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第1期):43-44 | 2011 | |
高风千古仰斯人 缅怀施蛰存先生 | 刘梦芙; | 期刊 | 博览群书,2003(第12期): | 2003 | |
附:彭燕郊致施蛰存书信九封(1981-1982) | 易彬,辑注 | 期刊 | 扬子江评论,2017(第3期): | 2017 | |
佛教题材的世俗改写与历史文本的人性解读——论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创作 | 卢洪涛 | 期刊 | 文艺理论研究,2006(第6期):114-118 | 2006 | |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以施蛰存《鸠摩罗什》为个案 | 杜晓杰 | 期刊 | 电影评介,2009(第22期):105-106 | 2009 | |
讽刺色彩的历史图景中蕴涵着深刻的“内部现实”:施蛰存历史小说探析 | 翁菊芳 | 期刊 | 黑河学刊,2011(第7期):48-50 | 2011 | |
佛道思想对郁达夫、戴望舒和施蛰存的影响 | 竺建新 | 期刊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第12期):177-182 | 2014 | |
翻译与影响:施蛰存与施尼茨勒 | 杨迎平 | 期刊 | 江苏社会科学,2009(第3期):165-169 | 2009 | |
风格即人:论施蛰存的性格、气质对其创作的影响 | 黄献文 | 期刊 | 中文自学指导,1999(第1期):18-26 | 1999 | |
儿女庚词旧有缘:施蛰存与陈小翠的一段往事 | 刘军 | 期刊 | 新文学史料,2009(第2期):149-151 | 2009 | |
对施蛰存关于“现代”阐释的引用之误 | 王珍 | 期刊 | 语文学刊,2014(第18期):62,73 | 2014 | |
端木蕻良步韵探春令报施蛰存三 | 華風 | 期刊 | 词学,2004(第1期):306 | 2004 | |
端木蕻良步韵探春令报施蛰存一 | 華風 | 期刊 | 词学,2004(第1期):304 | 2004 | |
端木蕻良步韵探春令报施蛰存二 | 華風 | 期刊 | 词学,2004(第1期):305 | 2004 | |
读施蛰存先生《说杨柳枝、贺圣朝、太平时》 | 姜书阁 | 期刊 | 中国韵文学刊,1994(第1期):79-83 | 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