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作者 | 类型 | 出处 | 年份 | 查看 |
都市心灵的放纵与回归一一析施蛰存精神分析小说《梅雨之夕》 | 曹瑞 | 期刊 |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第12期): | 2010 | |
都市与乡土的二元性叙述——施蛰存笔下的上海空间 | 孙宇 | 期刊 | 枣庄学院学报,2012(第6期):43-44 | 2012 | |
都市文化与传统文化撞出的心理旋涡——施蛰存的《梅雨之夕》赏析 | 黄晓娟 | 期刊 | 名作欣赏,2000(第5期):34-35,38 | 2000 | |
都市的幻想者——以《魔道》为例看施蛰存小说现代性的传统回归 | 盛颐翔 | 期刊 | 北方文学(下),2016(第7期):95 | 2016 | |
都市的漫游者——沈从文与施蛰存的都市书写 | 陈博文 | 期刊 | 宜宾学院学报,2016(第10期):98-103 | 2016 | |
都市边缘的乡土回望——论施蛰存小说中的传统文化特征 | 徐敏 | 期刊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第3期):121-125 | 2007 | |
登北山楼记--访施蛰存先生 | 丁言昭 | 期刊 | 博览群书,1988(第9期):34-35 | 1988 | |
灯红酒绿中的一潭静水——论施蛰存的古典诗情 | 宋银霞 | 期刊 | 名作欣赏(中旬),2010(第11期):77-79 | 2010 | |
悼念施蛰存先生 | 林玫儀 | 期刊 | 词学,2004(第1期):290-292 | 2004 | |
道义外衣下的畸形恋爱心理——试析施蛰存小说《石秀》 | 王颖,黄德志 | 期刊 | 名作欣赏,2017(第20期):30-31 | 2017 | |
戴着枷锁的飘零者:施蛰存和茨威格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 | 雷哲超,何云芳 | 期刊 |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第11期):73-74 | 2014 | |
存活于夹缝中的悲剧人生——论施蛰存小说《春阳》中的文化、情感冲突 | 王亮杰,黄德志 | 期刊 | 名作欣赏,2015(第29期):64-65 | 2015 | |
大家风度的施蛰存先生 | 劉凌 | 期刊 | 词学,2004(第1期):292-294 | 2004 | |
从新感觉派到新心理主义:施蛰存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 | 宋琛 | 期刊 | 名作欣赏,2009(第4期):118-120 | 2009 | |
从新发现的两篇佚作论施蛰存早期创作 | 徐晓红 | 期刊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第6期):190-199 | 2017 | |
从小说集《将军底头》看施蛰存历史小说书写特征 | 李昱萱 | 期刊 |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第1期):70-72,90 | 2019 | |
从唯美到功利的嬗变——作为文化现象的施蛰存小说创作转型批判 | 张邦卫 | 期刊 |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第3期):81-86 | 1999 | |
从施蛰存的小说看现代派文学对自然生命形式的呼唤 | 金华 | 期刊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第6期):110-112 | 1995 | |
从施蛰存的《石秀》看石秀的“表”与“里” | 杨迎平 | 期刊 | 名作欣赏·下旬刊,2009(第10期):109-111,114 | 2009 | |
从兰社到水沫社:对施蛰存文学社团活动的考察 | 徐晓红 | 期刊 | 现代中文学刊,2015(第2期):47-55 |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