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现代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
历史是维新的证佐,不是守旧的护符。惟知道历史,才会知道应走的道路,才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所当尽的责任。
——吕思勉
吕思勉(1884.2.27-1957.10.9),著名历史学家。字诚之,出身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少时受教于父母师友,15岁入县学。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随后在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等校任教;1926年后执教于光华大学,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等职;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先生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杨宽、黄永年等人。
先生家学渊源颇为深厚,幼承庭训,读书自目录学入手,而且必读“元本”,并养成“自首讫尾”的习惯。同时因晚清内忧外患的局势,使他从注意“时务”、“推求”因果,而专意治史。并于二十三岁青年之际,首次通读了二十四史。先生二十出头便执教于常、苏、沪、沈,深受学生爱戴,培养了许多人才。并在授课之际亲自编写教材,广开为学方便法门。
20年代初,先生积十余年教学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就《白话本国史》,于192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史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长期被用作大学的教科书和青年“自修适用”的读物。顾颉刚评价道“其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白话本国史》也因此奠定了先生在史学界和学术界的地位。
1926年,先生看到光华大学初创不易,便决定应光华国文系主任童伯章的邀请,赴光华任教,实实在在地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从此,几与光华终生相伴,直至解放后院系调整,“光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在光华期间,先生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历史研究和写作上,出版的历史著作有十余种,史学论文、札记数以百计。
抗战时期,先生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40年9月18日在上海孤岛上完成的《吕著中国通史》,是为适应大学文科学习通史的需要而编写的一部特殊体例的著作,他在书中启示读者,对中国的前途应充满信心,并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公共租界,孤岛沦陷,各大学次第停办,光华大学沪校也暂时停办。光华大学的十五位同学得知先生和另一位教授回乡的消息,于当年除夕晚上相聚在十六铺一家酒楼,为这两位深受同学尊敬的师长践行。席间,相互勉励,坚守节操,共赴国难;席后,合影留念,先生在照片右上角写上了“一片冰心”四个大字。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工作,先后担任过光华大学工会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同时,他还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回顾总结,不断地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前进。先生病逝前两年尚撰《燕石续札》,校《隋唐五代史》,修订《文字学四种》,还给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校阅讲义,代孟宪承校长考查有关研究中国教育史的资料。于去世前两日还在校改《隋唐五代史》,可谓蜡炬成灰泪始干。
吕先生是20世纪的史学名家,读书广博,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1000多万字。《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经子解题》、《理学纲要》、《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和《吕思勉读史札记》等是吕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史学著作。
2018年5月,上海市社联公布了首批68位“社科大师”名单,吕思勉先生为其中之一。
更多传略查看:
“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吕思勉教授治学的创造精神(摘自:《师魂——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
礼赞大师|吕思勉:历史是维新的证佐,不是守旧的护符(摘自:《文汇报》)
礼赞大师•历史学家吕思勉(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微信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