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佛年: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奠基人



一个教师,如果接受了一个成绩差的班级的教学任务,不是埋怨学生不争气,自己运气不好,而是准备尽最大努力去提高全体学生的水平,实现大面积丰收,只要他有这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态度,他就有了胜利的把握。

——刘佛年

刘佛年(1914.4.1-2001.5.12),教育家。湖南醴陵人。193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1937年出国留学,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剑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攻读研究生。1940年初回国,先后任国立西北大学副教授,湖南国立师范学院、暨南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师范学校校长兼复旦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组教育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上海哲学学会第一届副会长,《辞海》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编委、副主任。曾当选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毕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验。主要著作有《罗素论》(著译)、《教育学》(主编)、《刘佛年教育文选》等。

刘佛年先生一生从事教育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他的教育主张推动了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先生自1951年参加筹建华东师范大学、任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1952年任教务长、1957年任副校长、1978年任校长、1984年任名誉校长,直至2001年去世,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与生活了整整50年。先生为创办和建设华东师范大学,为当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60年代初,为了改善我国文科教材长期落后的局面,刘佛年受命主编《教育学》。此书是新中国成立后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它改变了我国沿用西方教育学教材的局面,打破了凯洛夫在苏联版《教育学》中所形成的框架,奠定了社会主义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基本框架与原则。它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教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是教育研究者绕不开的经典之作。

1978年刘佛年成为师大第二任校长暨改革开放后的首任校长,为师大的建设以及当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刘佛年主张师范大学的办学方向上要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一批新专业,建立了一批新的研究机构。这一思路对我国整个师范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又极有胆识地提出要创建高质量的大学,必须解决学校自主权的问题。刘佛年始终将学科与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他亲自过问下,将许多名师纳入师大,奠定了师大雄厚的师资力量。

2008年刘佛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18年列名上海市社联首批“社科大师”。

 

更多传略查看:

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当代中国教育事业——记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刘佛年教授(摘自《师魂——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