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余:中国河口海岸学科建设先驱
求是、求实、求新、求成。为学之道,贵在坚持,贵在创新。
——陈吉余
陈吉余(1921-2017),江苏灌云人。国际著名河口海岸学家,中国河口海岸学科奠基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45年浙江大学史地系本科毕业,1947年浙江大学史地系研究生毕业。1947-1952年任浙江大学助教、讲师,1952至1978年任华东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1978年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河口海岸研究所(院)所长、名誉所长、院长。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吉余院士在当代科学技术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我国河口海岸学科奠基人
1. 半个世纪以来,他创建了我国河口海岸学科体系,填补了河口海岸学科的空白,建立了动力、沉积、地貌相结合的河口海岸学科体系,推动地理学、水利科学与海洋学的学科交叉,创建了我国最早的河口海岸研究机构。
2. 承担国家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和生产建设项目,完成研究报告60余种,发表论著180余篇、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3项,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3. 先后培养一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带出了全国有影响的一批学术骨干队伍和学科带头人,推动了兄弟院校河口海岸研究机构的成立和全国性专业学会的组建,受到全国同行的推崇和尊敬。
二、为上海市沿海重大工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1、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
在总结长江河口发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稳定三个分流口(号称三个牛鼻子)、围垦明沙、固定阴沙、减少活动沙”的治理思想和“整治、疏浚与围垦相结合”的治理原则,为长江通海航道选槽和深水航道治理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2、开创杭州湾建港先例
1973年,受上海市委托,承担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原油码头的选址决策任务,在实地调查考察和总结涨潮冲刷槽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在乍浦陈山建造深水码头的方案,开创了强潮海湾建港先例,并为金山石化基地建设和多年来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围海造陆,建设浦东国际机场作出重大贡献
为促进上海国际空港建设,在总结长江口滩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1991和1995年先后两次向上海市领导提出利用潮滩土地资源建设浦东国际机场的建议,该项工程的实施,减少可耕地征用面积7488亩,为国家节省基建投资3.6亿元,结合九段沙生态工程研究与实践,开创了大型工程建设与生态工程同步建设的先例,该项研究成果荣获199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4、开辟上海第二水源地
为解决上海供水问题,陈吉余代表上海市科协高级顾问委员会对黄浦江水源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向上海市领导部门提出长江引水,建设青草沙江心水库的建议,目前该项工程已实施并构建了青草沙水库,解决了上海超过1千万人的引用优质水问题。
5、杭州湾排污口合理选址
根据杭州湾动力地貌理论和水沙运动基本规律,为星火工业区排污口合理选址进行了科学论证,当年节省基建投资2000万元。
6、提出河口盐水入侵防治对策
基于南水北调对上海影响的对策研究,提出结合越江通道建设在长江口北支上口建造挡咸闸,闸桥结合,减少盐水入侵对长江口淡水资源的影响。
三、卓越成就影响国内外
1、积极倡导全国海岸带调查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陈吉余教授率先向国务院建议,开展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并任全国和上海市的技术指导,主持了我国海岸带首次调查试点工作和调查规程的编写,承担了全国和上海地区的技术领导和成果总报告的编写,该项工作查清了我国沿海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掌握了海岸带资源数量、质量和时空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海岸带资源、保护海岸带环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通过调查还为我国培养了一支庞大的海岸带调查研究队伍。
2、制定钱塘江河口治理方针
在总结钱塘江河口演变历史过程与现代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围垦边滩、稳定江槽”的治理方针,为制定钱塘江与杭州湾衔接方案及大面积围垦造地(110万亩),提供了决策依据。
3、提出淤泥质海岸“浅水深用”理论
他先后对全国20余个港口开展研究、咨询和论证,在总结淤泥质海岸剖面塑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浅水深用”建港方案,为改变我国港口面貌作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理论已在连云港扩建、黄骅深水港泊位建设中得到检验。
4、参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决策
从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水利建设和洪涝灾害防治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比较有影响的项目有:三峡工程及南水北调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与对策,淮河流域防洪、防污治理规划中提出“上蓄、中疏、下导”的治理方针。
5、总结中国围海工程经验
从20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对我国围海工程及护岸工程进行了研究,在系统总结中国历史海塘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海塘》专著,主编了《中国围海工程》,承担了《The World’s Coastline 》中的中国海岸部分编写,与美国、荷兰、日本科学家一起完成了《Engineered Coasts》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