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 |
责任者 |
出处 |
年份 |
全文阅读 |
| 水资源:上海跨世纪的挑战 |
陈西庆,陈吉余 |
上海水利,1997(2):35-38 |
1997 |
全文阅读 |
| 南水北调对长江口粗颗粒悬沙来量的影响 |
陈西庆,陈吉余 |
水科学进展,1997(3):259-264 |
1997 |
全文阅读 |
| 建议将上海国际机场建在海堤之外潮滩上 |
陈吉余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1):81-82 |
1997 |
全文阅读 |
| 上海浦东东滩与九段沙生态环境的比较 |
李道季,陈吉余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3):283-289 |
1997 |
全文阅读 |
| 长江三角洲海岸剖面闭合深度的研究:Bruun法则及其应用的基本问题 |
陈西庆,陈吉余 |
地理学报,1998(4):323-333 |
1998 |
全文阅读 |
| 舟山群岛峡道潮滩动力沉积特性 |
蒋国俊,陈吉余,姚炎明 |
海洋学报(中文版),1998(2):139-148 |
1998 |
全文阅读 |
| 人工河口治理的典范及口外海滨治理的开端 |
陈吉余 |
河口与海岸工程,1998(4):26-27 |
1998 |
全文阅读 |
| 温州湾水流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
姚炎明,陈吉余,陈永平等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61-68 |
1998 |
全文阅读 |
| 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
王庆,陈吉余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4):89-94 |
1998 |
全文阅读 |
| Marine hazards in coastal areas and human action against them-A case study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ies and Qiantang river |
陈吉余,李道季,姚炎明,李军,金文华 |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999, 17(2): 143-154 |
1999 |
全文阅读 |
| The processes of dynamic sedimentation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
Jiyu Chen, Daoji Li _, Banglin Chen, Fangxi Hu, Huifang Zhu, Cangzhi Liu |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1999, 41, 129-140 |
1999 |
全文阅读 |
| 淮河水系综合治理的原则与关键措施研究 |
王庆,陈吉余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38-38 |
1999 |
全文阅读 |
| 黄河夺淮期间淮河入海河口动力、地貌与演变机制 |
王庆、李道季、孟庆海、陈吉余 |
海洋与湖沼, 1999, 30(6): 751-757 |
1999 |
全文阅读 |
| 洪泽湖和淮河入洪泽湖河口的形成与演化 |
王庆,陈吉余 |
湖泊科学,1999(3):237-245 |
1999 |
全文阅读 |
| 长江河口的深化研究问题 |
陈吉余 |
上海水利,1999(1):36-38 |
1999 |
全文阅读 |
| 记浙江大学史地系从复员杭州至院系调整的一段历史 |
陈吉余 |
吴传钧,施雅风主编.中国地理学90年发展回忆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62-263 |
1999 |
全文阅读 |
| 长江河口悬浮颗粒物研究 |
李道季,李军,陈吉余等 |
海洋与湖沼,2000(3):295-301 |
2000 |
全文阅读 |
| 关于研究与控制长江枯季入海流量下降趋势的建议 |
陈西庆,陈吉余 |
科技导报(北京),2000(2):39-40 |
2000 |
全文阅读 |
| 长江入海流量下降趋势 |
陈西庆,陈吉余 |
科学新闻,2000(18):7 |
2000 |
全文阅读 |
| 淮河入长江河口的形成及其动力地貌演变 |
王庆,陈吉余 |
历史地理,2000(16):40-49 |
2000 |
全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