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责任者 | 出处 | 年份 | 全文阅读 |
继往开来,争取新的胜利!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5,(第1期):50 | 2005 | |
教育数学是具有教育形态的数学 | 张奠宙 | 数学教育学报,2005,(第3期):1-4;高中数学教与学(人大复印),2005,(第11期);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 上半月 高中读本),2005,(第11期):4-8 | 2005 | |
教育随笔两则 | 张奠宙 | 教育参考,2005,(第4期):51-52 | 2005 | |
美国的微积分教学:1940-2004 | 路易斯·伏利德勒,柴俊,张晶,张奠宙 | 高等数学研究,2005,(第3期):6-11,15 | 2005 | |
平面几何教学的回顾与前瞻 | 张奠宙 | 数学教学,2005,(第5期):2-7 | 2005 | |
期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具有“大国”风范 | 张奠宙 | 教育科学研究,2005,(第2期):16-18 | 2005 | |
世界数学教育课程发展概况 | 张国祥,张奠宙 | 高中数学教与学(人大复印),2005,(第3期);数学教育学报,2004,(第4期):41-44;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上半月)(高中读本),2005,(第3期):43-47 | 2005 | |
我们能为改变“应试教育”做点什么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5,(第10期):50-42 | 2005 | |
香港五日行 | 张奠宙 | 数学教学,2005,(第8期):46-3 | 2005 | |
学生不会做并非说明口诀不好 | 张奠宙 | 现代教学,2005,(第12期):18-19 | 2005 | |
有感于“数学教育神话”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5,(第9期):50-50 | 2005 | |
有关教育改革两则寓言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5,(第12期):50-50 | 2005 | |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祝《华人如何学习数学》中文版问世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5,(第8期):50-50 | 2005 | |
中国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和开放题问题解决 | 张奠宙,戴再平 | 数学教育学报,2005,(第4期):5-12 | 2005 | |
祝何忆捷走好奥数金牌之路 | 张奠宙 | 数学教学,2005,(第4期):50-20 | 2005 | |
组织数学教学要多关注数学内容——《小学青年教师》2004年第9期读后感 | 张奠宙 | 小学青年教师,2005,(第3期):10 | 2005 | |
《华人如何学习数学》的启示 | 张奠宙 | 江苏教育研究,2006,(第1期):59-60 | 2006 | |
《数学教育学报》的筹办、发展与展望 | 庹克平,张奠宙 | 数学教育学报,2006,(第2期):1-4 | 2006 |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张奠宙 | 小学教学(数学版),2006,(第3期):4-5;小学青年教师,2006,(第6期):4 | 2006 | |
常规数学教学中创新点的设计 | 张奠宙,崔雪芳 | 教育科学研究,2006,(第1期):32-34 | 2006 |